1. 首页 > 财经资讯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 占比全社会研发投入超七成

  在中国开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开始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构建和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政策的着力点,增长方式正在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6月6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十年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王志刚表示。

  一项数据表明了在这种增长和变化中,企业对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此前,王志刚在谈及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为“主力军”“生力军”方面的问题时曾明确表示,“创新不问出身”。

  近年来,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最为典型的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根据相关部门的政策安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企业的100%。

  多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自主品牌的转型。“过去为了海外销路,我们更多做代工、贴牌,现在越来越重视打造自主品牌,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增加。”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是企业近年来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也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考虑之一。国内一家电子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周期成本还是自主可控方面考虑,国产化率对企业来说都更可靠,我们从研发前段就考虑到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怎么拉通,提高国产化率,现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5%。”

  随着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的加大,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高科技企业”阵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王志刚指出,下一步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王志刚认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对于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他认为:“科技要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发挥作用。”

  一位大型企业负责研发业务的高管提醒记者,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也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总体能力的重要路径。“企业有资金,懂市场,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专业的科研力量,通过资助项目、联合设立试验室等方式合作,既可以使高校、科研院所获得更丰富的研究、研发资金,也可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有利于发挥中国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的优势,最终获得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他告诉记者。

  这位高管表示,希望国家考虑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予以支持和鼓励。“是否可以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投入,也能够更多地列入到抵扣免税的范围,这对企业将是一种很大的鼓励。”他说。

  如何将企业的创新研发纳入到国家的大体系中来,从而发挥协同效用,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命题。在此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有相应的政策匹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系统性改革支持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对联合基金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明确出资比例,其中,与企业的投入是1:4,与地方政府是1:3,与部门是1:2,以此达到引导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支撑社会经济重大需求的能力目的。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协议期内吸引外部资金投入123亿元,2022年联合基金吸引的外部经费已经相当于中央财政投入的近8%。

  科技创新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与人才培养和储备密切相关。王志刚指出,经费要围绕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不管是搞基础研究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创新的还是成果产业化的等等,我们都要加强资源配置。”他说。

  在王志刚提及的具体措施中,除了政府投入明确导向,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外,也包括引导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我们还在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的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有些以项目为载体,有些以平台为载体,这些载体需要的服务和投入也是支持的方向。”王志刚强调。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