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短视频里领略 银城千年风韵

  ?同安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广工作。图为获奖短视频《传承》截图。

  ▲参赛短视频多角度展现银城魅力。图为获奖短视频中呈现的同安美景。

  文/本报记者卢漳华通讯员余雪燕洪松梅

  图/同安区文化事务中心提供

  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日前,由同安区文化事务中心(同安区文化馆)和同安区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短视频大赛获奖名单“出炉”。《挽面》《同安十二时辰之辰时》等24部短视频榜上有名。

  发动市民群众

  主动拍摄短视频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近年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鲜少举办大规模线下活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发动市民群众主动拍摄短视频,充分展现同安的传统文化特点、乡村地域特色,让市民群众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依然能感受到银城魅力。”同安区文化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竞赛作品征集从4月20日起至5月31日结束,共收到作品近50件,内容涉及同安区民俗民间文化、乡土建筑、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风土人情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接下来,同安区将通过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优秀作品展播。

  作品有直击心灵

  的温情和感动

  记者点开《挽面》《同安十二时辰之辰时》《乡村百年老宅》等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没有特别专业的拍摄技巧和华丽的特效手段,却有着直击心灵的温情和感动。

  其中,《挽面》讲述的是传统民间美容术,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挽面时,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全福妇女”进行操作,她们会用一根细长的棉线,一头用牙齿咬住,一头在手指上对折、缠绕,让棉线呈现剪刀的形状,再把棉线紧贴着脸部,两手和嘴同时开工,像纺纱机一样,双手灵活的摆动,新娘脸上的汗毛就会被拔除干净。《同安十二时辰之辰时》拍摄的则是同安的古早味。短短1分钟的视频将同安人热气腾腾的早餐“一网打尽”,诱人的画面,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流口水。

  据悉,同安自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安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同安区自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以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挖掘了大量有价值的民俗文化线索。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共计44项,各级传承人47名。其中,朝元观玉皇信俗和马队迎王信俗于今年2月入选福建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同安区还扶持建设了小坪莲花褒歌传习中心、珠光青瓷传习中心、传统锡雕传习中心等多个传习中心,并在学校、乡镇、社区(村)、剧团等基层组织中建立宋江阵、车鼓弄、舞龙舞狮、民间器乐、民间戏剧、闽南童谣、农民画等21个民俗文化基地,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广工作。

(文章来源:厦门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