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热搜!国际资本加速重返中国股市!全球风暴 A股何以“独立”? 网友:希望大A不要让外资失望

  海外市场动荡不休之际,国际资本开始重新审视A股的投资机会。

  不仅近一周来A股的强势表现令人侧目,“外资加速重返中国股市”也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成为市场和大众关注的热门事件。

  面对外资的回流,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东方红,西方绿,日出东方!”一位认证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的网友感慨道:“态度反转就对了!是聪明人!”另一位网友则颇为期待:“希望大A不要让外资失望。”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梁海明此前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时候表示:“基于避险考虑,全球资本进入中国A股。”

  事实上,多家颇具影响力的外媒对此也颇为关注,相继报道外资重返中国资本市场,这在过去实属罕见。路透社发文称:“外资在5月严防疫时悄然重返中国资本市场。”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则表示:“外国投资者正在重返中国股票市场。”

  586亿元!

  国际资金加速回流中国市场

  截至6月17日,北向资金本月以来累计净流入586.64亿元,创下年内单月净流入总额新高。实际上,在上证综指于4月27日下探至2863.65点的低点后,来自海外市场的“聪明钱”便再次盯上A股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3月净流出450.83亿元后,北向资金已连续3个月呈现净流入状态。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分析称,2022年4月底以来的这轮A股修复行情中,北向资金净流入节奏正逐渐加速。拆分外资结构来看,配置盘在本轮修复行情中持续净流入,是外资流入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交易盘也逐渐从流出转为流入,近期的边际贡献更强。

  彭博社数据显示,6月7日,iShares安硕MSCI中国ETF(MCHI)单日买入金额接近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直接刷新了该基金2011年成立以来单日资金流入的最高纪录。而知名量化投资机构锐联在纽交所上市的全球首只中国A股主动ETF(RAYC)近日管理规模突破1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年底的5200万美元接近翻番。

  对此,锐联创始人、首席投资官许仲翔对记者表示,RAYC目前的投资主要来自第三方独立财富管理平台上比较会用逆向思维的投资者。“他们相信现在的股价足够便宜,且大部分风险已经发酵,于是想要把握机会抄底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全球投资者的情绪正在迅速转变,他们押注中国政府能够引导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复苏。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的首席投资官莫提尔表示,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严重抛售后,该公司现在更加看好中国股市,“当前是买入(中国)股票和信贷的大好机会”。

  “今年年初很多外资流出A股市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客户赎回导致被动卖出股票,并不意味着这些基金经理看空A股。至少我们不认为A股是不能投资的,它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联博资深市场策略师黄森玮称。

  谁在买入中国资产?

  今年以来,外资机构明显加快了A股的调研力度,其中包括被誉为“华尔街最赚钱机器”的顶级对冲基金point 72。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point 72通过特定对象调研、电话会议、券商策略会、分析师会议、业绩说明会等多种形式,累计228次调研了132家A股上市公司,调研次数是2021年全年的两倍。本月以来,point72最新调研了广联达、牧原股份、伟星股份、美的集团、坚朗五金、常熟银行、合川科技等多家公司。

  另据统计,截至6月17日,5月以来,海外机构和QFII共参与了超过400家上市公司的调研。其中,参与汇川技术和埃斯顿的海外机构分别达到303家和175家,参与数量远超过国内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等。此外,对奥普特、安井食品、中科创达进行调研的海外机构同样超过了50家。

  仅仅在6月16日一天内,通过电话会议、路演活动、特定对象调研等方式参加A股上市公司调研的QFII就多达29家,其中包括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富达基金、安联环球、毕盛资产等多家知名外资。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热情还反映在他们用真金白银投入的持仓上。根据最新披露的持仓数据,多只海外中国股票基金在今年4月对中国股票进行了大举加仓。

  晨星数据显示,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股票基金——安联神州A股基金于今年4月分别对宁德时代、隆基绿能加仓6.02%、27.02%;安联投资旗下另一只中国股票基金——安联全方位中国股票基金,则在4月大幅增持了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京东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票及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

  此外,富达基金-中国消费新动力在4月小幅加仓了贵州茅台,截至4月底,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贵州茅台、蒙牛集团、美团、银河娱乐集团、京东、网易等。

  A股缘何走出独立行情?

  随着全球多家央行紧跟美联储的脚步陆续加息,市场对经济数据的担忧情绪被再度点燃,美国三大股指全线重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一年半以来首次跌破30000点大关。

  本月以来截至6月17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9.4%、10.62%、11.07%。在欧美及亚太其他市场纷纷下跌的同时,A股却难得的走出了独立行情,深证成指和上证指数本月以来分别上涨6.97%、4.09%。

  那么,在全球股市的巨震中,A股缘何能够抗住压力,走出独立行情?

  海通证券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报中分析,历史上美股下跌时A股往往同步下跌,但近期A股已和美股“逆向”,这源于经济周期和股市估值位置不同。目前,美国仍处在经济增长动能下滑而通胀高企的滞胀期,同时在政策上还面临美联储加息等紧缩的压力,而我国已经处于政策托底经济的衰退后期,因此A股的宏观环境要优于美股。

  在市场微观结构方面,海通证券表示,A股自4月低点以来已明显回升,但目前(截至6月14日)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目前A股PE(TTM)处于2005年来从低到高35%的历史分位。美股方面,标普500的估值在经历了下跌后目前依然处于中等水平,目前标普500 PE处于1990年以来39%的历史分位。中美股市估值位置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近期美股和A股走势开始“逆向”。

  全球资管巨头联博集团进一步认为,2022年中国A股在经济趋缓、企业盈利下修、乌克兰危机与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或将出现有别于国际股市的投资机会。首先,沪深300指数早已自2021年2月的高位回撤超过30%,似乎已反映诸多利空;而目前远期市盈率又仅为12倍,长线投资价值浮现。此外,当全球主要央行都在收紧政策时,中国很可能成为少数有能力放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国家,这对于A股来说属于利好。

  “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进程和改革措施,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如此之大且充满活力,不容忽视。此外,当前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能够带来显著的多元化效益。”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称。

  上投摩根基金分析认为,横向比较近几日全球主要股指走势,A股明显相对抗跌。虽然近期外围市场震荡可能带给A股一定的压力,但国内通胀相对可控,中美经济周期和相关政策错位,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将陆续落地。另外,在疫情受到较好控制后,华东地区持续复工复产,有利于6月份及二季度的经济指标改善。而从估值面来看,原本估值就处于中位或偏低的A股主要股指,经过近期小幅调整后,仍具有中长期的布局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