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推进碳“双控”新征程
新华财经北京6月20日电(顾青、侯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和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将逐步进入碳排放“双控”的新征程。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这为开展碳排放“双控”指明了任务。
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科学推进碳“双控”
碳排放核算是摸清碳排放家底、科学推进碳排放“双控”的基础。当前,首先要推动核算工作,有一套科学的算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形成包括碳减排、其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经济增长等要素在内的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绿色责任账户,确定各个主体的减排责任。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体系。接下来,应加强我国产品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库建设,从国家层面规范碳排放数据采集;建设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成立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机构;建立数字化碳排放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产品碳排放核算结果对企业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碳排放核算和管理的人才培养力度。
为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必须以准确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作为基础,形成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的碳排放数据统计系统。数据涵盖能源、电力、工业、农林业等领域。数据从区县到市到省再到中央,分级上报汇总,最终形成国家、地方、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数据汇总体系;政府可依据汇总的碳排放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机制、分解考核目标等,再由地方和企业落实。
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稳步推进碳“双控”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设定差异化的碳减排目标。引导产业结构朝着低碳化的方向转型升级,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提升碳生产率,使碳排放额度由碳生产率较低的区域向较高的区域流动、由碳生产率较低的产业向较高的产业流动,从而激励各区域、各产业提升碳生产率,直至区域间、产业间的碳生产率达到相对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应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分别进行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监测与统计。比如,在化石能源消耗大省或外购电力比例较高的地区,进行碳排放计算时需考虑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问题。
在能源等重点排放领域,技术创新是碳排放“双控”的有力支撑。发展绿色能源技术,促进负排放、核电技术等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电气化程度,有效降低碳排放。
有效发挥碳市场作用,市场化推进碳“双控”
碳市场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市场手段。2021年,全国碳市场完成了第一个履约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年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5%左右,履约完成率99.5%,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现货碳市场,而且市场达到了活跃程度。未来,我国碳交易还将逐步扩大市场交易品种和行业覆盖范围。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邹毅指出,根据国家对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安排,全国碳市场将在现有纳入发电行业的基础上,逐步有序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耗能行业。他说:“不断扩大的行业覆盖范围,能够更好地发挥全国碳市场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促进作用。”
世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碳金融专家张斌亮表示,碳市场机制是政府绿色减排工作中重要的市场化手段和工具,市场机制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区域排放总量和各重点排放单位的年度排放。欧盟自从采取了市场机制后,通过每个阶段的配额递减发放控制,有效地控制了欧盟各国的整体排放量。不断提高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逐步链接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市场,有望实现在国际碳市场购买和出售碳减排指标。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