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美国向全球转嫁通胀压力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恐成最大受害者

  受新冠疫情持续性冲击、乌克兰危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美货币政策不负责任转嫁风险等因素影响,全球“滞胀”倾向进一步明显。为应对持续通胀压力,美自3月份转向紧缩性货币政策,令本就动荡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雪上加霜,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遭遇滞胀打击而“硬着陆”。自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以来,每一次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世界都不平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美国转嫁风险的最大受害者。面对全球通胀压力,中国物价水平始终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球物价水平稳定发挥了重要“稳定器”作用。

  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遭遇滞胀打击而“硬着陆”

  从“滞”的角度,主要国际机构近期纷纷下调全球GDP增速。世界银行6月7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年的全球GDP增速从年初预测的4.1%下调至2.9%。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预测为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年均增长率。从“胀”的角度,今年4月,全球通胀率达到7.8%。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从2021年1月的3.1%攀升至9.4%,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半数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在7%之上。根据各国公布的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土耳其同比上涨73.5%,创下自199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斯里兰卡同比上涨39.1%,其中食品板块同比上涨57.4%;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拉脱维亚、格鲁吉亚分别同比上涨20.1%、18.5%、17.1%、16.4%、13.29%。根据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今年除中国以外的经济体都将出现高或非常高的通胀危机。

  二、美国为应对国内通胀压力极力甩锅,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美通胀危机转嫁地

  今后一段时间美通胀或将进一步向各领域传导蔓延,短时间内难以明显回落,出现经济衰退可能性较大。美国必须尽快改变“损人不利己”政策,中止将自身危机转嫁给全世界的愚蠢行为。自美国激进加息以来,全球超过27个国家宣布加息近60多次。比如,乌克兰加息1500个基点(15%),阿根廷加息1100个基点(11%);为了应对热钱回流和通胀压力,利率已经高达12.75%的巴西有可能再度加息100个基点。一方面,部分新兴经济体或陷入“货币危机”。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证明,对于经济脆弱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汇率贬值、股票债券抛售、资本财富流失等问题叠加出现的可能性很大。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监测数据,过去3个月,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资本流出量处于近12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4月份以来马来西亚林吉特、南非兰特对美元汇率分别贬值4.5%、9.6%。在资本外流、通胀高企、失业率攀升等压力下,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出现经济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高债务低收入经济体将面临“信用危机”。收紧的全球金融条件叠加经济增长放缓、通胀走高、国际融资环境恶化等,将对债务水平本已高企、经济基本面较脆弱的国家带来致命冲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处于30年来最高水平。在近百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约10%的经济体已陷入债务偿还危机,50%的经济体面临严重债务困难。4月初,黎巴嫩宣布其国家政府和央行破产。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违约、评级下降、投资放缓等问题,将大幅减缓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进一步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中国物价水平始终保持平稳,对全球物价水平稳定起到重要“稳定器”作用

  在当今一群“黑天鹅”起舞的世界里,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断为美国“不负责任”货币政策买单的情况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较大输入性通胀压力情况下,物价水平依然保持平稳,这难能可贵且来之不易,也将在全球应对通胀危机之时发挥“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近日彭博社发文称,“中国可以在应对通胀问题上给西方上一课”。一方面,中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稳物价,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通胀率和赤字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有较大空间。针对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和做好稳预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另一方面,中国依靠体制优势,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蔓延和冲击,成为主要经济体中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占总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也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最好的国家,为全球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袁梅诗)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