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现实版“我不是药神”上演,孙飘扬和他的千亿帝国

关注徐公子,解密富豪第一桶金。

30年前,他掌管年利润只有8万元的小厂;30年后,这家小厂现在已经是一家4500亿市值的医药帝国!从普通技术员,到中国医药巨头,他是如何逆袭的?

现实版“我不是药神”上演,孙飘扬和他的千亿帝国

孙飘扬

从籍籍无名的技术员到厂长

1982年,孙飘扬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连云港制药厂做技术员,准备大展宏图的他,因为低调内敛的性格,并不受领导器重。当时,连云港制药厂主要是生产红药水、紫药水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利润也非常微薄,要养活厂里300多人,只能勉强度日。

1990年,连云港制药厂濒临破产边缘,账面利润只有8万。当时,刚刚晋升为厂长的孙飘扬终于等来了机会,决定把开发新药作为突破口,但当时遭到了厂里很多员工的反对:习惯代加工的小厂,如何有资金、技术去做新药?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孙飘扬坚定的决心不会改变。在改革的动员大会上,孙飘扬说:“你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我们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就这样,大伙才终于同意孙飘扬的做法,但还是半信半疑。孙飘扬别无他法,他知道只有做出点成绩,别人才会认同自己。

当时,孙飘扬看中了市面上大火的抗癌针剂VP16,该药品由美国医药公司在1981年制成上市,是一款注射液,市场前景很好。但连云港制药厂的技术很差,当时没能力生产注射剂。孙飘扬就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开发成软胶囊剂型?

于是,孙飘扬重金购买了“VP16抗癌药专利”,并且改成胶囊。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热烈欢迎,连云港制药厂当年营业额增长了34%,盈利接近百万元。

现实版“我不是药神”上演,孙飘扬和他的千亿帝国

在尝到抗癌药的甜头后,1992年,孙飘扬斥资厂子一年的营收120万元,收购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

攻克抗癌药的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这场翻身仗也让新厂长孙飘扬站稳了脚跟,他和连云港制药厂也成功“逆天改命”。

左手创新药,右手仿制药

1993年,是国家药物研发的开局之年,开始对化学领域发明的产品专利进行保护,创新药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

孙飘扬面前只有三条路:继续购买专利,生产创新药;生产仿制药;研发创新药。

创新研发周期很长,十年二十年,对于刚刚财务好转的恒瑞医药(1997年连云港制药厂更为此名)来说,非常困难。而且医药研发的失败率极高,极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当时的医药市场,别说创新药,连仿制药都非常少。孙飘扬认为,恒瑞想要继续往前走,必须做仿制药,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创新药的研发,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