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宁夏打击“征信修复”乱象见成效 进一步净化征信市场环境

  6月22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围绕“监管与宣传并重”的原则,采取“柔性劝导、刚性处置”的治理措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公安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对以“征信修复”名义扰乱征信市场环境的机构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

  截至目前,已组织对宁夏辖区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含“征信”字样的201家机构进行了联合治理,占线索机构总数的72.8%。其中督促变更工商信息99家,注销80家,纳入异常经营名录22家。在打击“征信修复”乱象的同时,成功挽回了相关群众的经济损失,也较好地维护了金融秩序,宁夏打击“征信修复”乱象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副行长李文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机构或个人利用信息主体急于摆脱不良记录的心理,承诺删除不良信息,收集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后跑路,造成信息主体的信息泄露及经济损失,扰乱了征信市场秩序。下一步,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将继续践行“征信为民”理念,统筹协调各部门夯实“征信修复”乱象治理工作成效,净化宁夏辖区征信市场环境。

  市场信息显示,随着征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上出现了多种打着“征信洗白”“征信修复”“征信铲单”旗号的虚假宣传和诈骗套路,目的是骗取个人信息和资金。

  据宁夏公安厅刑侦总队四级高级警长杨顺介绍,今年以来,宁夏共立涉及“征信修复”类电信诈骗案件达26起,涉案金额42万余元。其中,中卫市公安局先后破获的黄河明珠尹某某被诈骗案、正丰香格里南区许某被诈骗案、黄河大桥项目部旷某某被诈骗案、中宁县鸣沙镇李某被诈骗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6万元。

  杨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提醒社会公众,针对时有发生的征信修复类诈骗,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遇到各类需要转账的突发情况,不要轻易给陌生人转账;同时,任何机构或个人都无权擅自删除、修改真实正确的征信信息,凡是自称贷款平台客服,提供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电话都是诈骗,碰到类似情况,一定要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96110全国反诈专线核实情况;另外,要树立理性消费观,拒绝过度负债,合理选择还款方式,避免逾期,保持个人良好征信。

  在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个人征信自助查询”大厅,正在排队打印征信报告的马小梅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她从事运输生意,打印征信报告是因为要贷款添置卡车,由于以前办理贷款时,银行工作人员曾交待过要按时还款保持良好信用记录,自己也很重视,所以征信记录比较好,应该能顺利通过贷款。米海鹏先生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开着一家规模不大的餐厅,由于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收入有所下降,来查询征信报告是专门为了看看自己有没有不良征信记录。

  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征信处处长王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呵护个人信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办理贷款或信用卡业务时,如实填写基本信息,主动与银行保持畅通的联系渠道,手机号码等信息如有变动,第一时间告知银行更正;二是牢记还款日期,按时足额还款,避免出现不良信用记录。如果已有不良信用记录,应尽快足额还款,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三是量入为出,不要过度负债;四是要妥善保管身份信息,不要将身份证借给他人,不要随意把身份信息提供给他人;五是定期查询信用报告,以便及时核查和纠正错误信息。

  据介绍,宁夏各级人民银行不仅通过联合发文、签订专项治理合作备忘录、协议等形式,与公安、市场监管、网信、发改委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交、信息发布与通报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形成了多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一体化“征信修复”乱象治理工作格局,还采取“线索筛查-调查核实-监管约谈-线索移交-跟踪回访”五步走的协同治理方式,全面摸排、分类施策对“征信修复”乱象进行了集中治理。

  同时,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强化合规监管工作,一方面要求宁夏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履职尽责,加强征信数据质量管理,督促征信接入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征信相关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征信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全面排查接入机构征信异议、投诉办理情况,督促其高效便捷办理,解决信息主体在维护征信权益过程中的急、难、愁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文靖表示,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监管合作机制作用,从联合监管、维权处理、宣传教育、案例曝光等方面着手,统筹协调各部门夯实“征信修复”乱象治理工作成效,进一步净化宁夏征信市场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