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小芒果”挑起促农增收“大梁”

  时下正是百色芒果上市的季节,走进右江区澄碧湖芒果产业示范区,果农们正忙着采摘,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我家种了40亩芒果,今年产量大概有5万斤。”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果农陈少佑乐呵呵地说。

  位于永乐镇、地处澄碧湖腹地的示范区,过去曾是一片荒山。1989年,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大胆尝试种植芒果,带动一批人富了起来。西北乐村脱贫户黄妈仙正是依靠芒果种植,成功脱贫走上致富路。2015年,黄妈仙在村党支部帮助下学习技术,逐渐变成芒果种植能手,如今一家人种植30多亩芒果,每年收入近20万元。

  百色是我国芒果种植的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1985年,原百色地委、百色地区行署作出在右江河谷建立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决定,把种植芒果作为振兴百色经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百色芒果产业化发展大幕就此拉开。

  为进一步扩大芒果种植规模,2014年,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百色市百万亩芒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6年百色芒果种植总面积突破100万亩,2020年百色芒果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的“双百”目标,以及百色芒果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任务,为百色芒果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配套出台《百色市百万亩芒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多方统筹、全力投入,积极推进百色芒果产业化发展进程。各芒果主产县(区)也相应制定了芒果发展扶持办法,调动群众种植芒果的积极性。

  百色加强示范引领与龙头带动,积极培育发展芒果产业的致富带头人。全市涌现出莫文珍、黎文设、陆秀缎等一批芒果大王、芒果产业致富带头人。

  在百色市最大的芒果种植产业带之一的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打包。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村里建起了芒果分拣中心,引进了深加工设备,可以将表皮稍差的芒果做成芒果干、芒果汁等产品,大大提升芒果的附加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陆秀缎夫妇开始研究芒果种植。1998年,陆秀缎夫妇花了600元购买100棵优良品种台农1号芒果苗。这次种出来的芒果味道甜口感佳,很快在市场打开了销路,村民们也纷纷跟着种起芒果。

  2011年,陆秀缎成立了田东县第一个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种植芒果致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开始,到农资、技术、收果一条龙服务。电商兴起后,合作社以“百冠”为品牌,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不断拓宽销路,进一步带动芒果产业发展,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目前,芒果种植已经成为东养村各家各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种植芒果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还连片带动周边6个乡镇、2000多户农户种植芒果18万亩,成为全国“一村一品”芒果村。

  以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芒果产业,推动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单户经营千亩以上的果园有10家,百亩以上的果园有500个以上。全市芒果种植连片规划、规模经营1万亩以下的乡镇有11个,1-1.9万亩的乡镇有11个,2-2.9万亩的乡镇有3个,3-4.9万亩的乡镇有6个,5万亩以上的乡镇有9个。

  2021年,百色芒果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136万亩,产量93万吨,鲜果产值达50亿元,芒果加工量达5.4万吨。芒果产业覆盖全市45个乡镇490个村,覆盖5.2万脱贫户20余万脱贫人口,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人均增收超过4千元,百色芒果在助农增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芒果产业提质增效,百色市正积极创建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培育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优良新品种。2022年百色芒果产量预计达到100万吨,首次实现面积、产量“双破百”的目标。

  果树上一个个硕大的芒果,街面上一家家芒果店铺,空气中一阵阵芒果清香……无处不在的芒果成了红城百色独特的印记。

(文章来源:右江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