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在稳物价的同时重视生产和消费变化 避免市场投机

  国家统计局7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6月下旬价格为18.3元/公斤,与6月中旬相比,上涨幅度为11.6%。农业农村部同日发布的监测数据也显示,7月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4.55元/公斤,与6月24日的21.75元/公斤相比,上涨12.9%。从生猪价格来看,6月27日至7月1日,生猪价格呈强势拉涨走势,上涨15.2%。受此消息影响,7月4日两市猪肉概念股延续此前强势,掀起涨停潮并领涨A股。

  7月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分析近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的会议,提醒相关企业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提出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要求,明确表示将适时采取储备调节、供需调节等有效措施,防范生猪价格过快上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19-2020年期间,中国曾遭遇猪流感侵袭导致猪肉价格大涨,受政策和价格双重刺激下,尤其是放松了养殖准入条件后,生猪养殖快速恢复,2021年,由于供大于求,生猪价格快速下跌。今年4月,低迷一年多的猪肉价格开始持续上行,如今已经突破了20元/公斤的大关。

  价格上涨的原因并非需求增加或者生猪存栏下降等供需失衡引起,而是一些企业过度压栏,减少了供应所致。一年多来,养猪企业普遍亏损严重,随着玉米、麸皮等饲养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希望消化养殖成本,部分利益相关的投资者和自媒体唱多猪肉价格,形成了某种产业共识,出现集体过度压栏现象。价格上涨后又引发了惜售以及二次育肥,进一步减少生猪供应,带动猪肉价格非理性上涨。事实上,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更不是在传统的上涨周期。因生猪供应延迟推高价格,可能会减少市场消费,从而在未来某个阶段令产业压栏共识崩溃,反而对产业发展不利。

  发改委对生猪供应的重视主要与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上行有关,猪肉在CPI中的比重较高,价格过快且持续上涨可能会提高中国通胀水平,并对货币政策自主性造成一定影响。当前,不仅猪肉价格上涨,受天气因素以及成本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在增加,而最大的挑战之一来自煤炭。

  由于多重因素叠加,去年中国煤炭曾出现短缺现象,导致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冲击了制造业、居民用电与化肥等行业。今年进入5月后,国家发改委极为重视煤炭供应,制定一系列政策保供稳价,日前还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开展落实煤炭价格调控监管政策拉网式调查。

  但是,由于制裁俄罗斯,欧洲国家面临天然气严重短缺的困境,欧洲如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恢复燃煤电厂,使得欧洲与亚洲国家在全球市场争抢煤炭,比如德国向印尼订购了1.5亿吨的煤炭,需求激增导致国际煤炭价格大涨。7月份欧洲煤炭交易价格超过每吨421美元,创下该地区历史最高水平,亚洲煤炭交易价格也在400美元每吨以上。虽然国内价格基本稳定,但国际市场产能不足的问题随时可能影响到国内价格走势。

  好消息是,我国的猪肉、煤炭以及主粮等并不依靠进口,国内供给并不存在短缺问题,通胀问题可控,即使是依赖进口的石油的价格,国家发改委也已经宣布当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调控上限后,国内成品油价格短期内不再上调。但是,价格调控手段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因此,应该在保价的同时重视生产和消费的变化,协调好利益,避免市场投机。

  此外,由于大规模专项债投入使用以及信用环境宽松,可能会使我们稳定物价的努力受到挑战,从而减少货币自主空间,产生稳增长与稳物价之间的冲突,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增加对物价稳定的关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