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发力 数字人民币“定制化”支付渐行渐近
近期,数字人民币结合智能合约的应用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公开数据了解到,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8篇标题含有“智能合约”字眼的专利,大部分于2021年申请,涵盖的技术多为智能合约底层技术方案,具体包括智能合约的注册方法和执行方法。
专家表示,通过在数字人民币上加载智能合约,拓展了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的同时,能够实现支付“定制化”,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民的支付工具。
数字人民币布局智能合约专利
记者查询发现,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场景中,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布局了诸多知识产权。以公开号为CN112837155A的专利申请为例,其公开了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注册、执行方法,能够通过对智能合约包括的事件触发函数对应的事件进行监控,以根据监控的结果(即与事件相关的事件信息),执行第一智能合约,即实现了通过特定事件触发智能合约执行。解决了现在位于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一般需要外部交易才能触发执行,不能满足特定需求的问题。
在另一篇公开号为CN113850573A专利申请中,公开了智能合约的执行方法,通过响应于智能合约执行请求,调用应用层合约来执行业务逻辑处理,并构造资金层合约执行所需要的资金合约参数;根据业务逻辑和资金合约参数,通过应用层合约调用资金层合约来执行资金处理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执行智能合约时,先调用应用层合约来执行业务逻辑处理,再通过应用层合约来调用资金层合约来执行资金处理,可以使得商业场景下的应用逻辑处理与资金处理相分离,且合约职责明确,逻辑处理简单;并且,通过智能合约之间的调用来实现将复杂合约通过组合简单的合约来实现,从而适配于更多的商业应用场景。同时,通过资金层合约来进行资金处理,可以支持不同商业应用场景的交易,扩大资金处理逻辑的覆盖范围,无论各商业应用场景的业务逻辑如何差异,均可以保持一致的资金处理逻辑。
应用场景广泛智能合约赋能定制化支付
早在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便提到,“试点期间,数字人民币注重持续探索应用模式创新。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赋予数字人民币可编程特性,提升扩展能力,促进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数字人民币为何可以加载智能合约?日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创新部总经理吕远介绍,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的特征,可以加载智能合约,实现支付定制化,通过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搭建的智能合约生态服务平台,也可支持跨机构互联互通,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治理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支持,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开放的生态环境。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潜在应用场景很广泛。”吕远举例说,在商业单用途预付卡等预付资金管理领域,通过智能合约可以有效防范资金挪用,实现透明监管;在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领域,通过智能合约能够限定支付用途,实现对公共资金的全链路监控,提升政府资金效用;在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资金结算领域,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能提高资金处理的准确性与自动化水平,减少差错和降低人工处理风险;在消费红包、智能缴费等营销与零售领域,通过智能合约技术降低全链路开发成本,保障用户自主权利,提升客户体验,在前期的各地试点活动中已有效果很好的实际应用。在内外贸易领域,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线下合约线上化,强化信息流通效率,逐步解决交易链互信问题,降低贸易和结算成本。
“能够加载智能合约,实现支付‘定制化’,是数字人民币区别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一个显著特征。”专家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