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永赢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光磊: 消费板块估值回归合理区间 长期成长确定性较高

  2022年以来国际局势多变,疫情反复扰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剧烈,寻找相对确定的领域成为投资者致胜关键。

  随着国内疫情好转,消费逐渐复苏,下半年A股投资机会如何把握?第一财经近日专访了永赢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光磊,以下是采访实录:

  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行业确定性相对较高

  第一财经:2022年市场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相对确定的领域?中长期看,你认为哪些行业成长确定性相对较高?

  光磊:在任何一个年份来看,它可能当期都有不确定性,但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行业的确定性或许是相对比较高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家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便利性的提升,都是一个长期的诉求。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行业,可能在某一个特定阶段会快一点或者慢一点,但长期看它或许还是比较确定的。

  同时随着我们技术水平或者工艺水平的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影响力在国际上的提升,我们的产品也会向国外有一个输出,从这个角度,它长期来看也是较为确定的。

  还有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半导体或者新能源行业,长期来看它的确定性预期也比较高,但它确定性的高是体现在行业而不一定是在公司层面。比如说光伏,其实从能源转化效率提升的角度来说,最近10年改善是较为明显的,但回头看行业内的公司,跟不上技术迭代的公司倒闭的也很多。行业的确定性和公司确定性其实不能完全划等号,技术迭代快的行业其发展是非线性的,所以从公司角度看确定性反而可能没那么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找到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标的,这样的公司从行业到公司确定性都会相对高一些。

  国内外双重因素导致消费板块本轮反弹偏弱

  第一财经:A股4月底以来的这波反弹中,消费板块反弹力度明显偏弱,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光磊:与2020年那波疫情相比,虽然都是新冠病毒,但现在的奥密克戎与当时的原始新冠病毒毒株相比,传染力增强了好几倍,对于疫情管控的要求更高了。尽管6月以来国内疫情正在好转,但由于病毒传染力不同,在管控的时间和力度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消费板块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相对2020年难度可能会相对大一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海外环境的一个变化,2020年我们先经历了疫情然后管控的比较好,国内生产供应链保持了一个比较良好的运行状态。当海外疫情爆发,欧美等国通过不断的货币政策去刺激消费,海外需求从客观角度拉动了我们的出口,一直到今年为止,出口还是我们自疫情爆发以来经济增长的一个比较大的助力。

  但现在来看,在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和力度都比预期要强,所以像2020年那波疫情之后海外的一个消费刺激在今年大概率是看不到了。国内疫情对经济摩擦成本的影响,以及海外市场可能是一个收缩状态,导致这一轮反弹中消费板块整体表现相对较弱。

  大部分消费跟线下场景还是有比较大的关系。所以站在当下看,消费板块确实比那些直接受益于经济复苏和政策扶持的板块相比,可能反弹的会相对慢一点,但长期看好的方向还是不变的。

  第一财经: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后,你怎么看消费板块目前的估值水平?

  光磊:它其实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化,一个是在2020~2021年这个过程里,因为全球的流动性整体来说是比较偏宽松的状态,而估值水平其实另外一边对应的就是利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2021年春节前后的位置确实是一个估值相对乐观的状态,现在相比那个时候当然是经历了比较大的回撤。

  整个消费板块来看,大部分行业长期来看价值在这个位置都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因为前面我们讲的这些因素,它不是你买进去立马就能够给你带来很大涨幅,像新能源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是看不到。

  CXO国内产业周期并未结束

  第一财经:近半年来,医药板块估值大幅回落,目前是否已经度过至暗时刻?

  光磊:其实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前两年医药行业的变革比较多,所以大家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其实都会有一些研究和学习,但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偏差的理解,导致了某种狂热。

  可以说现在咱们讲的所谓的情绪冰点,某种程度是2、3年前那种比较乐观或者狂热的情绪导致的,你有一个狂热才会有一个冰点,当然其中某些细分行业在特定的场合里,它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和繁荣,估值水平或者市场关注比较高,但回到行业整体角度来看,医药行业反应的是居民对健康方面确定性的需求和支出,这个到目前为止其实是没有变的,往后看大概率也不会变。

  所以如果我们投资是立足于行业这样的一个属性出发,不去盲目追踪所谓的热点,回到一个行业整体来说,我觉得医药行业或许仍然保持着平稳快速增长的一个过程,其中机会大概率是有的。

  第一财经:其实可以看到一些医药子行业例如CXO行业一季报业绩亮眼,但市场给的反馈并没有很好,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光磊:就CXO行业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我们所说的医药外包或者叫创新药服务产业链,在2018年以前都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当时上市公司涉及到这块业务的可能也就那么两三家,而且这些业务在那个时候并没有体现出所谓的共性,并且每个公司所处的产业链的位置和服务的客户不同,所以它的周期也不同步,那当时就没有人怎么去关注这个行业。2018、2019年之后,随着这批公司陆续上市和业绩改善,市场开始关注,这类公司确实业绩也比较好,估值也一路给了上去。

  2021年之后CXO行业经历了一个重新认识或者说重新定价的过程,到现在为止尽管一季报很多公司业绩也还是不错,但是市场一方面觉得有透支,估值本身就比较高,还有一点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里边有很多业务是和新冠相关的,认为药物开发成熟了后面的需求会少,业绩不可持续。

  但在我看来,这或许属于大周期下的一个小波动,这个行业在国内能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公司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的优势,包括国内临床或生产的环境也比较好,响应跨国药企服务的能力相对比较强,所以从跨国药企的角度看,把业务交给我们做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近2年对于CXO公司而言,配合药企需求,新冠相关的单子占比确实很大,担心业绩持续性客观来说是存在的,但另外一方面看,无论是固定资产、人员团队实力还是客户关系也都是增强了的,所以短期业绩波动是存在的,但长期看,我们自身的一些条件和优势并没有丧失,CXO行业在国内的产业周期可能并没有结束。

  光磊简介:

  浙大生物信息学硕士,从业14年,管理基金6年,以医药+消费为核心能力圈。曾任汇添富高级研究员、华宝基金投资副总监,现任永赢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监。

  投资风格: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注重行业比较,基石+弹性双逻辑构建组合。

  风险提示:基金经理关注方向仅以当前市场情况判断,不必然代表未来投资方向,具体以实际投资情况为准。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