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两协会强调“食品级”不存在 儿童化妆品“擦边球”何时休

  7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保健协会化妆品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暑期消费指示,保障儿童用妆安全。指示中明确指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存在多款儿童化妆品在宣传中使用“食用”“舔”“可入口”等词汇。业内人士表示,品牌采用擦边球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吸引力。不过随着监管层面的力度不断趋严,儿童化妆品行业将逐渐走向更为良性的发展。

  乱象不止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保健协会化妆品发展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暑期消费提示,近期,一些商家在生产化妆品时使用了某些可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就借机称这样的化妆品为“食品级”化妆品,暗示家长把这样的化妆品给儿童使用更安全。“事实上,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适用不同的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条件等,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食品级’化妆品。”

  事实上,关于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说法并不是首次被提出。早在2021年10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名为《“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的科普文章,强调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也明确提出,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

  虽然监管层面三申五令,但依然有踩着红线“赚钱”的企业。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发现,电商平台仍有不少儿童化妆品以“纯植物”“纯天然”为卖点标榜“可食用”。在戴可思天猫旗舰店内,其儿童唇膏介绍详情页上直接宣称产品含有“五大植萃果油”“不怕宝宝添”,产品下方的介绍词条中提到“食用”;莱索兔天猫旗舰店内,在售儿童化妆品套装的介绍中直接标明其儿童植萃口红含“食用级色粉”“安心可入口”。童博士母婴店铺内在售的一款植物主义口红,在产品介绍中使用“食用”“安全可舔”等词汇。Green life品牌店铺在售的一款口红产品,在介绍词条中标注了“食用级”“安全无毒”等词汇。

  就使用相关违禁词汇进行宣传的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对戴可思、莱索兔等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通常而言,品牌是采用了擦边球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购买力、吸引力。往往是产品中含有一些“食品级”原料,会采用突出标注的方式误导消费者。但如果相关规定禁止使用相关词汇,而品牌方却使用禁用词汇进行宣传,便是违规行为。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化妆品为在一定时间内(即保质期内)保持性状稳定、不腐败、不变质,或多或少会添加水、乳化剂、增稠剂、防腐剂等化学添加剂。

  监管趋严

  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儿童化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儿童彩妆类消费同比增长了300%,儿童护肤类消费同比年增长了250%,“85后、90后”父母已成为儿童化妆品市场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儿童化妆品市场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除了“食品级”等相关词汇乱用外,儿童化妆品市场还存在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儿童化妆品、伪造生产厂名厂址、非法添加激素和抗感染类药物、售卖的“彩妆玩具”易被当成儿童化妆品等乱象。

  基于此,国家层面对于儿童化妆品行业的监管也在日渐严格。

  2022年1月1日起,国家药监局官出台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儿童化妆品定义、儿童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主体责任等。同时,也覆盖注册备案管理、标签标识、安全评估、生产经营、上市后监管等全链条监管要求,指导注册人备案人开展儿童化妆品生产经营活动。

  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推出儿童化妆品“小金盾”标志,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儿童化妆品,必须标注“小金盾”标志。

  此外,国家药监局也相继发布了“勿将玩具当儿童化妆品使用”“正确认识儿童化妆品标志‘小金盾’”等科普文件进一步规范儿童化妆品市场的发展。

  快消行业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儿童化妆品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领域,逐渐严格的监管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特别是保护儿童的安全消费。“对于儿童类化妆品的严格限制及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能促进行业的加速洗牌。尤其对于一些不能保证产品品质的中小儿童化妆品企业而言,更应该严格控制其对儿童化妆品领域的介入,这样才能对行业的安全发展、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