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第七批国家集采开标在即 多家药企赶上“末班车”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将于7月10日在南京开标。根据文件规定,7月7日(含)前获得国内有效注册批件,并在7月10日零点前完成信息申报的企业,均可以参与本轮集采。7月7日,新京报记者在国家药监局官网看到,扬子江、华润三九、一品红等6家药企的集采品种获批并视同“过评”,赶上了本轮集采“末班车”。

  丙酚替诺福韦获集采资格的本土企业达16家

  据国家药监局7月4日发布的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待领取信息显示,117个产品在6月30日(含)前获批,涉及69家药企。其中4个品种为第七批国家集采品种,分别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奥司他韦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罗库溴铵,涉及6家企业,包括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瑞阳制药、华润三九、辰欣药业、一品红、华润双鹤利民药业。这其中,瑞阳制药、华润三九、辰欣药业获批的品种均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新京报记者盘点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品种的竞争情况,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奥司他韦口服常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剂型三个品种,符合集采条件的国内企业均达到了10个或以上。

  丙酚替诺福韦口服常释剂型有超10家以上企业“过评”,与原研药展开竞争。截至6月27日,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丙酚替诺福韦口服常释剂型满足集采条件的国内企业共有13家之多,包括正大天晴、华北制药、齐鲁制药、青峰药业、成都倍特药业等,加上此次获批的3家,仿制药增至16家,竞争将更为激烈。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被誉为“史上最强乙肝药物”,是吉利德研发的重磅乙肝产品,该药最早于2016年11月在美国获批,英文商品名为Vemlidy,随后在日本、欧盟、加拿大先后获批。2018年11月8日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和青少年(12岁以上且体重至少为35kg)的慢性乙型肝炎,中文商品名为“韦立得”,也被称为替诺福韦二代。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强乙肝药物”,是因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上一代抗乙肝病毒明星药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相比,其剂量仅为老药的1/10,每天口服一次即可,耐药性更好,对骨骼和肾脏的毒副作用小,且能精准抵达并聚集于肝脏。

  吉利德曾在2019年财报中预计,其原研药在2022年可以实现10亿美元收入。不过,Vemlidy的主要专利已于2021年7月21日失效,吉利德在国内面临着众多本土药企的“围剿”,此次国采面临的压力将不小。

  奥司他韦“老大”东阳光药业绩大幅下滑

  明星抗流感药奥司他韦的竞争同样激烈。除了原研药外,截至6月27日,满足集采条件的国产仿制药就达到了10个,包括科伦药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东阳光药等,加上此次拿到批文的一品红,至少有11家本土企业。

  在国内市场,东阳光药是奥司他韦市场的“老大”,以绝对优势压倒原研药企罗氏。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以及中国城市实体药店,奥司他韦合计销售额超65亿元,东阳光药的核心产品奥司他韦销售额约59.33亿元,市场占比超90%左右。但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人口流动降低,医院诊疗活动数量、处方量及药品销量随之下降,2020年,东阳光药奥司他韦销售额大幅下滑至20.68亿元;2021年销售额仅有5.55亿元,同比下滑73.19%。

  注射剂将面临“血拼”

  硝苯地平也是第七批集采中的重磅品种。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硝苯地平在国内医院市场销售达68亿元,加上零售市场将近18亿元,总体市场将近86亿元。硝苯地平主要用于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劳力性心绞痛。控释剂型作为长效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大优势。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截至6月27日,硝苯地平控释剂型的“过评”企业已经达到10个,包括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红林制药、百洋制药、先声药业、立方制药等,加上原研药企及此次拿到批文的华润双鹤利民药业,该品种目前已经有12家企业将在集采中“血拼”。

  罗库溴铵是注射剂型,此前符合集采条件的本土企业包括华海药业、福安药业、仙琚制药等7家,加上此次拿到批文的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罗库溴铵注射剂复核条件的本土企业增至8家。

  而注射剂在国采的竞争将最为激烈。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指出,注射液产品的主要市场是公立医院,如果无法进入集采,企业的销售额将出现断崖式下滑,而口服药还能开发其他市场。第七批集采规则之下的报价难度加大,企业还需要研究竞争对手的报价策略,否则差距太大中选难度加大。因此,在注射剂型上,企业将面临“血拼”局面,力争获得进入集采的资格。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