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利星:带领辖内银保机构服务大湾区建设体现为五个“新”
7月12日,在银保监会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深圳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利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银保监局在银保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勇当尖兵,积极作为,带领辖区银行保险机构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主要体现为五个“新”。
一是机制建设迈出新步伐。近年来,深圳银保监局会同省市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实施方案,会同深圳人行、市金融局发布推动深圳金融业服务新发展格局29条指导意见,为金融支持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绘好“施工图”、定好“任务书”。
二是金融开放跃上新台阶。深圳银保监局会同各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金融业开放政策在大湾区落地落实。目前,深圳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已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外资金融机构体系。深圳外资银行中,港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存贷款、净利润占比均超过七成,深圳已成为港资银行聚集程度最高的城市。十年间,深圳落地CEPA框架下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全国首批互助制保险公司、华南首家台资银行子行,以及刚刚获批的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等一批特色机构,深圳的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是金融服务迸发新活力。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建设,行业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十年间,辖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7%,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规模保持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和第二位,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5.1%,其中制造业贷款年均增速12.1%,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速22.3%。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辖区先进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信贷增速分别达到27.2%、39.4%和53.7%。与此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型城市定制型专属重疾险产品,率先落地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率先发布独立代理人登记注册指引,率先出台构建新型保险中介市场体系实施意见等。十年间,保险业赔付支出年均增速15.6%,保障功能不断凸显。由此可见,辖区金融业发展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四是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十年来,大湾区跨境开户、支付、投融资等金融服务日益便利,跨境理财通、跨境保险资金汇兑便利化等创新试点加快落地。与此同时,辖区23家人身险公司推出64款创新型跨境医疗险和专属重疾险产品,10家财产险公司开展跨境车险业务,实现“三地车险一地投保”。在互联互通助力下,大湾区金融融合持续深入,金融领跑不断提速。
五是监管协同展现新作为。在银保监会统筹与指导下,深圳银保监局与(中国)香港金管局在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信息共享、风险防控等方面保持密切联系,跨境监管合作日益紧密。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理财通”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落实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9月试点落地以来,起步平稳。张利星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深圳辖区共有24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共开立“跨境理财通”相关账户12560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合计4.04亿元,双向投资产品交易额2.37亿元,约占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