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投资反人性 但纪律顺从人性

  从基金月度策略到“三十天炒基法”

  最近市场反弹明显,走出一段并不乏味的震荡行情,投资者们心里痒痒的,小编的朋友也从基金月度策略出发捣鼓起了“三十天炒基法”。

  什么是基金月度策略?与其说是“策略”,更准确的描述是月度总结与展望。基金公司往往将后市展望落脚在行业和风格判断上。

  而所谓的“三十天炒基法”,是基于值得信任的基金公司在行业和风格上的研判,自己找几只标的基金。有了这个投资纪律,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人性,月初买入,月末清仓。

  那“三十天炒基法”的实行结果如何?

  几个月后,朋友找到小编,他满脸困扰地展示了他的基金界面,几个月前的策略页面下居然还有持仓基金,没有按照所谓的策略如期卖出。

  他叹了一口气说道:“照”三十天炒基法“来说我得卖了,可不也有人说长期持有基金收益更高,那我再拿一拿跌的,只卖那些涨的,是不是更”反人性“,更耐得住寂寞?”

  我们为什么迷恋纪律

  朋友是资本市场上追求纪律者的缩影。形形色色的炒基法是纪律,大师的投资箴言也是纪律。

  由于资本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面对不确定性,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诉诸理性和纪律。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其著作中提到了纪律的内化和扩张,自18世纪以来,现代化的纪律这一概念泛滥至所有人。现代人们逐渐将外在的纪律内化,成为人自身追求理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纪律是关乎细节的解剖学

  朋友的交易纪律为什么没坚持下来?可能是投资纪律间的冲突。

  起初,朋友并未试图遵守“应优选基金,并长期持有”这一纪律。但很明显,“长期持有”在朋友未意识到时,已一定程度上内化成了其思维方式与行为逻辑。

  资本市场对人性的考验是恒常的,朋友最初的打算是靠三十天炒基法这一“纪律”对抗考验,“杀伐果决”。可他没想到,考验尚未度过,赖以反抗的纪律工具之间先打起来了。

  因为投资纪律是某种自定纪律,要自愿持续遵守,就需要结果有效,但由于未来不可预测,因此只能落脚于过往成效、权威背书和可操作性。

  三十日炒基法,和其他五花八门的各式投资纪律,不论从过往成效、权威性质还是可操作性上,都远不如长期持有、基金定投这些对普通投资者更友好的纪律。毕竟它们不需要普通投资者每个月在自我怀疑和自我肯定的两极中苦苦寻觅“对”的风格基金,而侧重于需要基金适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与自己相似。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