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聪明钱”仍在流入 海外中国ETF疯狂吸金!资管巨头这样看下半年中国市场….

  近日,多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ETF持续获得大额资金净流入。

  贝莱德数据显示,欧美投资者6月向中国市场注入了创纪录的资金;海外最大中国股票ETF MCHI 6月30日获得3.33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创下该ETF设立以来的单日新高;全球首只中国A股主动ETF(RAYC)规模在突破1亿美元之后,持续攀升。

  除了“扫货”中国ETF,包括高盛、瑞士百达、安联投资、联博集团等在内的多家资管巨头均持续唱多中国股市。

  多只海外中国ETF

  获大额资金净流入

  近段时间以来,外资仍在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贝莱德数据显示,欧美投资者6月向中国市场注入了创纪录的资金,在美国上市的ETF向中国市场净流入4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投资者从美国ETF(9亿美元流出)和欧洲ETF(8亿美元流出)大量撤出之际,却在疯狂抢购中国ETF。

  来自ETF.com的数据显示,海外最大中国股票ETF MCHI 6月30日获得3.33亿美元资金净流入,约折合22.35亿元人民币,这是该ETF自2011年设立以来的单日新高。据悉,MCHI由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旗下的指数安硕iShares发行,跟踪MSCI中国指数,其最新规模为85.6亿美元,是海外最大的中国ETF。

  知名量化投资机构锐联在纽交所上市的全球首只中国A股主动ETF(RAYC)也在6月份持续迎来资金净流入。锐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RAYC最新规模为1.14亿美元,相较于5月底的1.02亿美元进一步提升。今年5月,该ETF管理规模首次突破1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年底的5200万美元接近翻番。

  对于RAYC规模的迅速提升,锐联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许仲翔表示,中国是主动管理仍能持续带来出色回报的主要市场之一。鉴于这种情况,以及市场此前调整所带来的投资机会,经验丰富的逆向投资者对RAYC的兴趣不断上升。

  上调评级、增持中国股票

  除了“扫货”中国ETF,不少资管巨头均在近日表示,将会上调中国市场评级,或增持中国股票。

  欧洲老牌资管机构瑞士百达资产管理首席策略师卢伯乐(Luca Paolini)在最新发表的2022年7月投资展望中表示,他将中国股票上调至增持,以应对经济的强劲反弹,他认为,中国股票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

  在7月初发表的亚太投资组合策略报告中,高盛研究部策略分析团队统计,中国地区资金流入有所改善,在6月亚洲其它市场资金流出210亿美元的背景下,A股当月录得110亿美元北向资金流入。

  “欧洲投资者并没有真的在买美国股票,也没有真的在买欧洲股票,而是在买中国股票,这是全球资金流动的一个显著变化。”贝莱德投资策略师娜塔莎·萨卡利亚称。

  安联投资在下半年全球市场展望中表示,其看好优质价值股、高科技创新企业和中国股票。“尽管中国股票的波动或将持续,但其吸引力将日益显现。中国的GDP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GDP体量也高于许多新兴经济体。此外,中国受强势美元的负面影响较小。”安联投资全球股票投资总监Virginie Maisonneuve称。

  A股持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进入7月份以来,A股出现反复调整,北向资金在7月份净流入额创下年内单月净流入新高后放缓了流入节奏,开始呈现净流出。

  在全球资管巨头联博集团今日举办的2022年下半年市场展望媒体会上,联博汇智投资总监朱良表示,年初至今,中国股票市场较全球其他市场更具防御性,下行风险远低于境外市场。

  对于外资缘何持续流入中国市场,朱良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A股在外资持仓中占比不高,目前仅为5%左右,按照正常配置水平来看,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中国的政策周期和发达市场的周期不同,出于分散风险目的,外资有配置A股需求。第三,目前A股整体估值在全球市场中较为便宜。基于这些原因,境外投资者可能对中国A股市场的兴趣会逐步提升。

  “近期随着一些不明朗因素出现,部分来自对冲基金的短线资金可能会出现获利了结,在场外观望。但更多的欧美长线资金仍会保持稳定流入,未来六个月到一年,出于对各类成长型题材的预期,我们仍然看多中国市场。”许仲翔称。

  对于近期的市场调整,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预计,普遍性的盈利预期下调可能在三季度末接近尾声,届时市场有望迎来更为明显的估值提升。“在我们看来,经济复苏力度的进一步明朗、政策宽松力度加大、宏观流动性充裕以及信贷增速持续反弹有助于逐步提振市场情绪。随着市场表现回暖,场外资金有望回归并净流入股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