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如何走好农业机械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路?

  7月8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正式发布 《关于“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22年度揭榜挂帅项目填报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书)的通知》。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哪些趋势,新技术装备应用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面对需求,在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牵引下,加快推进重大技术攻关,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和作业水平?

  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在常州、扬州、盐城多地走访了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场和种田大户。

  农业机械化让农业降本增产提效

  “进入‘十四五’,我国确立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方向,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水平,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助推农业高效绿色高质量发展。 ”农机专家、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说。

  江苏作为全国农机科研生产基地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当前正在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两大行动”,加快产业急需农机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推动解决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短板,进一步推进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和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装备技术支撑。

  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胡海介绍,“十三五”期间,盐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农业机械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增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目前,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19万人,农机户发展到12.83万户,其中农机资产达20万元以上的6845户,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3867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19个。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1.92%,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26%,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21%,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92%。

  在江苏银宝大地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加军看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数字化、无人化、精准化作业,将大幅提升稻麦生产综合效益。

  在高邮市三垛镇金地家庭农场,51岁的农场主赵怀金说,“我们夫妻俩创办的这个农场,今年种植水稻1000亩。过去,主要靠人工作业,劳动力难找,成本大,肥、药等也难以把控。现在,我们耕、播、管实现机械化,省时、省工又省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了高产高效。”

  盐城大中农场与扬州大学合作,共建绿色无人化稻麦生产示范区,应用采用北斗导航数字化九道工序种植,大幅度减轻了田间栽培作业强度,提高了稻麦作业舒适度,更有利于稻麦规模化稳产。

  该示范基地面积为2000亩,前茬为水稻,采用无人驾驶系统与自主研制的耕种管一体智能机配套,进行施基肥、双轴旋耕秸秆全量还田、一次镇压开种行、控深播种、浅旋覆土、二次镇压、开排水沟等多道工序复式“无人化”作业等技术。小麦攻关方平均亩产690.2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698.9公斤。

  江苏提出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面向需求推动农机转型提档升级

  调研中诸多人士认为,以全程、全面、智能、绿色为重点,补齐智能农机、特色作物、设施农业、丘陵地区等机械化短板,加快构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瑞宏介绍,目前,从农业产业需求看,农机装备及农机农艺融合上,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如,在粮油作物生产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亟待提升,应高度适应农机作业和高产栽培;农机作业分散化碎片化复式作业程度低;智能整机装备推广缓慢;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难以赋能大田精准作业;农机制造及研发重机头轻机尾,重动力轻机具现象严重,形式机具将就机头,农艺将就机具的倒挂现象;一线农机技能人才缺乏等,难以满足全程、全面、智能、绿色生产需求。

  “农机农艺的实质性融合是推动稻麦绿色高效发展的引擎,农机具研发千万要围绕农艺这个核心转,要以农艺要求为最高目标,以往粮食丰产只是栽培,肥料,植保的事,其实农机的作业质量对粮食丰产的影响更大,农机的秸秆还田质量高不高,整地质量高不高,播种质量高不高,这些都是关键。”张瑞宏说。

  在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同样采用同一智能农机耕、播的水稻,大田中作业质量存在高低,致使苗情差异较大,有的田块幼苗稀,有的幼苗发黄。当地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说,“这是由于田块高低不一,机器难以精准实施耕、播、施肥,有的是操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操作技能问题所造成。”

  在相关专家看来,今后,既要立足农业产业实际需求,组织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加强农业先进装备供给,实行大联合一体化体系化攻关;又要从政策上推动引进试验和研发制造,重点支持农机装备开展试验示范,不断提升装备适应性和可靠性,加快提高自我供给能力,逐步解决部分产业“无好机用”矛盾。

  同时,要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联合体系,充分发挥农机企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和应用主体等力量,发挥创新联盟等农机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整合农业科技攻关、农业自主创新、首台套、农机装备示范推广等项目资源,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关键农机 ,逐步提升农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推动解决“无机可用”矛盾。

  农业科技项目主管部门要常到地里走,沉到乡下去看,不要用志愿报、专家评、上面批一种模式进行科技立项,通过沉下去看到的好模式,好工艺,好技术要主动邀请他们申报科技项目,资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提高。

  除此,要通过探索建设农机一体化创新基地,建立“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农机企业+推广机构+应用主体”五位一体的农机一体化创新机制,突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操作和使用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能培训,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储备人才,建设一批智能农机多场景应用先导区,引领农业机械化与高效农业绿色化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