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人均待遇80多万 花2000万引进的23名博士 全部来自菲律宾某大学哲学系?这所高校回应

  7月7日,湖南邵阳学院人事处发布了一则公示,内容是给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们发放待遇。本次公示的博士有23人,粗略算一下,总计需花费近2000万元。

  可网友们发现,23个博士怎么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随后此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8日,据新黄河报道,邵阳学院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已经关注到网上对此事的争议,后续学校人事处会统一进行回复。另据极目新闻报道,湖南省教育厅回复称,目前有科室已经介入开始调查此事,但未透露更多信息。

引进博士公示引争议

  7月7日,湖南省邵阳学院人事处发布《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

  公示显示,该校本批次引进23名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读取哲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每名博士生引进费35万元、科研启动费15万元、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元、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元,合计84.4万元。根据这则公示,兑付上述23名博士的待遇,该校总计需花费近2000万元。

  公示发布后,引发网友接连质疑:公示名单显示,前述23名博士统一毕业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教育学)专业,却分别就职于该校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等多个“专业不对口”的二级学院;此外,这批博士的就读时间均是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相比国内高校主流的博士“四年学制”大为“缩水”,且亚当森大学并非当地名校,哲学专业也很一般。

  公示名单中,除一位音乐舞蹈学院的副教授备注为“校外引进”外,其余22名博士之前便为该校工作人员,职称包括讲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等,备注均为“毕业返校”。

  在2019年6月6日,邵阳学院曾发布《关于招聘硕士赴邵阳学院外方合作高校攻读博士的通告》,其中明确提到:1.招聘硕士到我校外方合作高校(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攻读博士的名额暂定为20名;2.此次要求年龄在27周岁以下(1992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且硕士毕业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专业原则上为教育学、信息技术、工商管理、管理学等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该招聘数字(20名)与上述“引进博士人才”数量较为符合,但年龄要求(27周岁以下)与上述“引进博士人才”具体情况完全不符合:此次引进的23名博士仅1人是1992年1月1日之后出生,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75年,已经47岁。

  据上游新闻报道,湖南某高校退休副教授说,此举可能是学校为了迅速达到教育国际化办学要求,一次引进大数量的外国高校博士毕业生。湖南省内多名高校教师透露,在湖南,这种现象并非邵阳学院一例,也非邵阳学院首创。

  邵阳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创建于1958年,医学类专业办学可追溯到1906年。2002年,由原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本,2016年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该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

  目前,邵阳学院官方网站上已搜索不到《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和《关于招聘硕士赴邵阳学院外方合作高校攻读博士的通告》。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曾对亚当森等大学加强审查

  菲律宾亚当森大学为一所私立大学,QS 2021年亚洲大学排名中,有14所菲律宾大学跻身亚洲最佳高等教育机构之列,其中亚当森大学(Adamson University)排名在601名之后。

  然而,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官网上,一则发布于2021年11月26日的《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二)》显示,“我中心持续关注认证数据及相关举报情况,并从即日起对下列院校的认证申请进行加强审查。我中心将根据校方提供的材料以及相关调研情况进行独立判断,请涉及院校的文凭持有人与学校保持联系,获悉最新进展。”

  该审查名单中,就包括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这意味着对亚当森大学的认证更加谨慎。

  据邵阳学院的官方简介,该校现有教职工4324人,其中博士553人(含在读)。在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为57%,而在全部教职工的占比则更低。该校希望到2035年力争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的办学层次,而博士学位是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标配”,要想增设博士点和硕士点就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

  据极目新闻报道,武汉一高校老师介绍,“在国外搞个文凭镀金,这种事情在高校很普遍。”国内的博士很多都要脱产或辞职去念,而且四五年可能没办法毕业,就只有走捷径了。捷径就是找一些东南亚的比如说印尼、菲律宾等地方的高校,能够远程授课,也相对较容易拿到博士文凭,国家教育部也承认这些高校。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