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程强等:逆回购操作进入新常态 重“价”不重“量”

  7月以来,央行的逆回购操作变得更加精准灵活,且变动频率增加,这可能代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采用了新的框架。我们认为,在新框架下逆回购操作数量变化不能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可能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短期(7天)的流动性均衡,逆回购利率、DR007(七天期回购利率)、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资金价格更能代表货币政策方向。

  在7月初央行进行30亿元逆回购操作而非通常的100亿元时,市场理解为央行希望回收部分冗余流动性。因为4月上海疫情期间央行向市场投入了较多流动性,导致DR007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在疫情缓和后,市场普遍预计央行将推动DR007回升至7天逆回购利率。央行选择在7月18日和7月19日分别进行了120亿元和7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分别净投放90亿元和40亿元基础货币。我们认为,既不能将7月初的30亿元投放理解为货币收紧的信号,也不能将本周的120亿元和70亿元投放理解为宽松的信号,这些操作可能都是为了非常短期(7天)的流动性供需更好地实现均衡。

  新的框架下,“价”可能比“量”更加重要,7天逆回购利率、DR007代表短期资金“价格”,MLF利率和LPR代表中期的资金“价格”。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标也在从“量”(M2增速等)向“价”(各种利率)转变。央行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投资者不要过度关注逆回购的量,更多地应该关注逆回购的利率和DR007.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在之后的货币政策取向判断中将更加重要。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