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长江女神”白鱀豚:人类见过的最后一头已离世20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鱀豚已经灭绝了,却又没有完全灭绝。仿佛它们还在长江某一处水中苟延生存,又似乎只存活在江边人们的记忆里和新闻人的影像中。

  “女神”已逝

  2002年7月14日,一只名为“淇淇”的白鱀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工水池中安静去世,结束了它长达22年185天的圈养生涯。这是人类已知的最后一头白鱀豚,此后的2006年,为期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未发现这一长江生灵的身影,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野外“功能性灭绝”。

  所谓“功能性灭绝”,指的是物种在宏观上已经灭绝,但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也就是说,即便还有活的个体存在,其种群数量也少到无法维持繁殖的状态,那些活着的个体被称作“活着的死者”,即无法产生后代而不可避免地使种群走向灭绝,甚至连其自身也无法维持生存,灭绝只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间问题。

  白鱀豚的“生死之路”

  白鱀豚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4000万年。据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我国关于白鱀豚的文字记载始于二千多年前,古称“暨”,秦汉时期的《尔雅》、唐代《本草拾遗》、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尔雅义疏》均对白鱀豚有描述记载。《聊斋志异》中的女妖“白秋练”就是以白鱀豚为原型塑造而来。

  身形优雅的“长江女神”

  直到20世纪初,白鱀豚才被正式确定为一个新物种。但之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物种的重要意义,或者说,无暇顾及。上世纪70年代,相关科研和保护工作受到巨大冲击,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近乎停滞。于是就有了1974年长江航道局下属工务段在用炸药对洪湖燕窝江段实施清障作业时当场炸死5头白鱀豚的事件。后来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学家们从长江航道局“抢救”回的3头白鱀豚尸体成为了研究白鱀豚的重要标本资料。

  1980年1月11日,湖北渔民误捕两头白鱀豚,其中一头被水生所专家救治下来并养在水生所的水池里,它就是“淇淇”。自此,淇淇幸运地成了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不幸的是,也是最后一头。

  1980年1月的一个夜晚,湖北农民在长江边捕到一头年幼的白鱀豚,就是“淇淇”

  白鱀豚灭绝原因

  白鱀豚本身的繁殖率低,野生状态下成年雌豚的怀孕率仅为30%。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人类干扰成为了白鱀豚灭绝的最大因素。

  酷渔滥捕不仅使白鱀豚食物匮乏,滚钩和渔网还会严重威胁到白鱀豚的生命安全;采砂作业破坏了白鱀豚生活的沿岸栖息环境;频繁的航运严重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以至于许多白鱀豚被螺旋桨击毙;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进一步缩减了白鱀豚的栖息地,同时也影响了白鱀豚的鱼类食物繁殖;还有日益严重的长江水体污染,在悄无声息荼毒着白鱀豚。

  一只死于滚钩的白鱀豚

  正是这些彰显人类经济发展进步的种种行为,逐渐蚕食了白鱀豚的生机。于是它们消失了,以无声的告别控诉着人类的恶行。

  白鱀豚成为首个由于人类影响而将灭绝的鲸类动物,也是50年来消失的第一种大型水生脊椎动物,是1500年来消失的第四个动物科(白鱀豚科)。

  由于濒危物种等级中没有“功能性灭绝”一级,所以白鱀豚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注明为极危,也正是如此,有人对长江中可能残存白鱀豚还存在一丝侥幸。也许,长江十年禁渔期间,白鱀豚还能再回到我们的视野,哪怕希望极其渺茫。

水生所博物馆内淇淇的3D打印模型(摄影:少侠小黄鸭)

  但是面对更多和白鱀豚同样生存困境的其他濒危物种,我们必须报以更多关注,避免让白鱀豚的悲剧重演。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