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农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报告:加强农村新基建 以科技赋能净零转型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与极飞科技联合对外发布《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报告指出,农业既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面临独特的碳中和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将大幅上涨。如果仍保持现有生产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

  迅速增长的粮食需求及气候变化也向农业提出了新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的17%,如果再算上农业食品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环节,这一比例将达到21%—37%。

  随着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紧迫,农业减排迫在眉睫。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这导致农业减排的关注度相对不高,鲜有研究机构或企业触及相关领域。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龚槚钦表示,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农业减排正迎来新的突破。而借助科技实现高效与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将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抓手之一。

  “无人机、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等尖端科技的应用将极大改变未来农业的生产方式,助其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对环境更加友好。”龚槚钦说。

  以极飞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企业,正通过农业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让农田作业有迹可循,也为农业减排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他举例称,极飞科技最早在2021年于国内启动了“超级棉田”项目,通过借助无人化设备管理3000亩高标准棉田。经过长达半年多的时间,超级棉田用丰收证明了科技不仅能提高农业种植效益,还能显著减低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

  通过使用电能驱动的农业无人机代替燃油农机,进行精准打药、除草,节省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使用了安装极飞农机自驾仪的拖拉机来进行平地、起垄、覆膜等工作,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整合了大量数字化农场管理经验,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场景的实证研究,核算出不同科技实践在农业减排固碳方面的效用。

  数据显示,仅基于以上两项举措,“超级棉田”就比普通农场节省了30%的燃油消耗和36%的农药使用量。相比同样大小的传统农场,“超级棉田”一年就减少了22%的温室气体排放。

  由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包括推进农村用能低碳转型,推广电动环保农业机械,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龚槚钦表示,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业低碳转型还面临着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挑战,单靠技术手段难以解决。政府、科技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形成合力,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自动化设备,并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推进农场数字化管理。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