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重磅!德国拟自10月起征收天然气附加税;公共债务创历史新高,德国政府批准超1700亿欧元专项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7月28日,德国媒体援引政府内部人士的消息称,德国预计将于10月1日起向所有天然气用户征收附加税,通过这种方式,天然气供应商将可以把急剧上涨的天然气进口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德国副总理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预计,每个家庭将为此额外支出数百欧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目前,具体的税费额度尚未确定,预计政府将于8月底之前公布征税细节。报道称,这一天然气附加税拟于今年10月开始征收,持续至2024年3月,以德国普通4口之家为例,每年的天然气附加税可能达到数百欧元。

  德国政府批准超1700亿欧元专项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

  当地时间7月27日,德国联邦政府批准了一项总额约1775亿欧元的专项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并减轻公民负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60880723

  德国联邦政府将原有的“能源与气候基金”升级为“气候与转型基金”,批准了该基金2023年的经济计划和截至2026年的计划草案。从2023年到2026年,联邦政府总共将提供约1775亿欧元,其中2023年的计划额度为354亿欧元。作为联邦政府的专项基金,该基金将成为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的重要融资工具,也将为能源密集型企业和私人家庭提供补贴,以补偿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带来的损失。

  该专项基金将于2023年起从政府财政收入和储备金中获得资金,主要来自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的收入。此外,该基金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融资60亿欧元。

  德国公共债务创历史新高

  当地时间7月28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德国公共债务上升至约23000亿欧元,统计专家表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公共债务增加了1483亿欧元,同比增加6.8%,达到债务统计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报告,截至2021年底,德国联邦政府共负债15485亿欧元,同比增长10.3%;各州政府负债达到6385亿欧元,同比增加0.4%;城镇政府的债务为1342亿欧元,同比增长了0.6%;社会保险负债4500万欧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00万欧元。 联邦统计局还表示,根据最终统计值,德国目前的人均债务达到27922欧元,高于3月份预估的27906欧元。

  德国七位市长发声:“放弃俄气或引发社会动荡,应快启用北溪-2”

  据环球时报今日消息,俄罗斯电视台(RT)网站报道,当地时间周三,来自德国吕根岛的七位市长在给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一封联名信中写道,德国放弃进口俄天然气的政策可能会造成民众生活困难并引发骚乱。鉴于目前“北溪-1”天然气管道遭遇技术困难而被限流,他们敦促联邦政府允许通过“北溪-2”管道进口天然气,尽管柏林方面此前坚决反对。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RT援引德新社消息称,这封信写给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州长施维斯格,七位市长在信中“强烈谴责”当前的俄乌冲突,但敦促德国政府考虑其采取的政策可能在对德国民众和经济造成损害。

  这封信最初是由贝尔根、宾茨和萨斯尼茨的三位市长起草,后来德国最大岛屿和热门旅游胜地吕根岛的另外四位市长也联署签名。信中写道:“我们认为,联邦政府走上切断俄罗斯能源的道路并不正确。”

  信中还写道,放弃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将意味着生活成本的爆炸式增长,可能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市长们还称,联邦政府在呼吁节约能源,比如少洗澡和不用热水,“令人无法理解”。

  其中,萨斯尼茨市市长克拉赫特告诉当地电视台:“作为这个岛上的市长,我们不想被迫接受任何进一步的限制。”

  报道称,七位市长在信中的建议之一是通过“北溪-2”管道接收额外的俄罗斯天然气。这条在2021年底就完工的波罗的海海底管道,其认证程序在俄乌冲突开始的两天前被无限期暂停,目前仍在等待柏林方面颁布的运营许可。

  RT指出,“北溪-2”管道原本能使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翻一番,但因为美国对俄德相关企业实施了旨在保护乌克兰天然气过境收入的制裁,管道启用被推迟。与此同时,由于需要技术维护,继续为德国供应天然气的“北溪-1”管道目前仅以其设计输送能力的20%水平运行。

  运营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在“北溪-1”管道位于波罗的海的“波尔托瓦亚”压缩机站,几台涡轮机需要例行维护。其中一台的部件此前由于对俄制裁被加拿大扣押,直到德国要求后才被豁免。而“北溪-2”管道没有使用西门子公司的涡轮机,无论西方如何对俄制裁,都可以进行维护。

  RT报道称,柏林方面一直拒绝考虑启用“北溪-2”的可能性。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此前表示,该管道未经认证就无法启用。本周二,他还指责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试图通过抬高天然气价格来破坏欧盟与乌克兰的团结。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