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车险经营难度越来越高,车险经营人才越来越贬值?

小时候,家后边有一个池塘,每年春天都会放一些鱼苗下去,到了过年的时候,鱼肥味美。捕鱼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池塘的水抽干。一开始抽的时候,水面没有动静,当水平面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鱼就开始不停地跳跃,水面像是煮沸了一样,有些鱼就直接跳到岸上了。

放在车险行业,目前中小公司车险保费量就像正在被抽水的池塘,保费量在持续下降,理赔成本在持续走高,运营成本问题会马上突显。这个关口,人心思动,潜流暗涌。

最近发现一个让人沮丧的案例。车险综合改革已实施近半年,某公司还没有适应现在的市场节奏,只是按固定自主系数承保,优质业务做不进,被动接收一些市场上被其他公司筛选过的业务,业务同比降幅惊人。

而该公司,历年是车险行业的优等生,拥有一支优秀的车险管理人才,思路清晰,打法灵活,又积累了一批直接客户和小代理人,但这次的表现有失水准。这样的经营状况对员工的直接影响就是收入严重下降,职业生涯大受影响。

现在市场非车险人才奇货可居。相比而言,车险经营越来越复杂,但是车险经营人才越来越贬值,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同质化的经营方式造成人才过剩。各家公司都是差不多的承保方向,都是差不多的预算管理模式,都是差不多的业务分析思路,所以跳槽就毫无违和感。小公司无非就是的大公司的支部,可替代性强,不同公司的人只是在不同职场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会造成实质性的人才过剩;

二是车险行业的创新不够造成行业需求不旺。近些年来,车险的创新都落入了窠臼,车险行业的外延(比如代理公司,互联网平台)不发达,人才都拥挤在主体公司,造成行业需求不旺;

三是车险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造成车险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车险越来越依赖公司政策和资源,专业性人才的发挥空间有限,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最后最关键的是车险盈利希望越来越渺茫,在中小公司眼里,押注在非车险上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

忆往昔,车险人才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是2010年左右,那时70号文实施不久,行业盈利情况较好,小公司生存空间较大,上层设计时也会考虑到“提高市场活跃度”。

那时,隔三差五会有新公司开业,中小公司的人身价逐步提升,大公司的人到中型公司,中型公司的人到小型公司,小型公司的人到新开的公司,每个人都升官加薪,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现在的情况相反,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是回到大中型公司,当然一般是降职去的,并且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内卷。

尴尬的事情是级别越低的跳槽越轻松,级别越高的越难,一方面是岗位数量的区别,另一方面自然是心态的调整和复杂的人事倾轧等影响。

也有数量较多的从业者,离开保险主体公司,到经代公司发展,他们认为保险的产销分享的趋势不会改变,只是不同业态的发展空间不一样,所以仍然值得努力和坚持。

有一部分人成功转型到非车险和寿险领域,还有一部分人坚持在中小主体公司的车险业务,期待柳暗花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