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碳”寻湾区绿金力量—实践篇丨我有一片林子 碳汇能卖多少钱?广东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已超亿元

  截至2022年上半年,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累计成交503.73万吨,成交金额1.15亿元。

  2019年,广州市依托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选取花都区梯面林场试点开发公益林碳普惠项目。花都区梯面林场权属范围内1800多公顷生态公益林2011-2014年间产生的林业碳普惠核证减排量13319吨,经公开竞价,最终以17.06元/吨价格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交,成为广州市首个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普惠项目。

  2020年,花都区梯面公益林碳普惠项目案例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该项目将林业生态碳汇补偿价值有效融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广东省碳普惠制,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制、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结合。截至2022年上半年,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累计成交503.73万吨,成交金额1.15亿元。

  林业碳汇减排量属于自愿减排范畴,可按照国际国内多种自愿减排机制进行开发。如林业碳汇项目可依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开发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但自2017年3月起,我国CCER已暂停签发近5年,社会各界对重启CCER机制呼声较高。据悉,CCER有望重启,若CCER重启,预计将大幅度提升交易活跃程度,催生更多与林业碳汇相关的创新模式、绿色金融产品。

  对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花都金融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及村代表等进行了采访,“碳”寻广东林业碳汇发展足迹。

把山林当企业,管好就能给村民带来收益

  广东省碳普惠制作为国内首个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创新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复制推广,使自愿减排、节能降碳、低碳消费等理念融入公众生活。花都项目成功落地后,韶关作为省内林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当地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广下,成为广东省碳普惠制启动以来落地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最多的地市之一。

  韶关青云村书记李灵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了该村第一笔林业碳汇项目成功交易的背景,“2020年,我们从当时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了解到碳普惠制,既有助于生态振兴,又可以助力脱贫攻坚。随后不久,韶关市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就下发了相关的通知。青云村生态条件较好,我们考虑到林业碳汇交易可以让村民多增收,于是打算向上申请。”

  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交易需要两个特殊的前提条件,一是村民的认知和意愿,二是林地有可交易的减排量。对于第一点,李灵杰表示,早在2015年开始,就陆续有市场化企业在村里宣传碳普惠。“虽然后来因为这些企业要求与村里的收益分成较高,我们没有选择跟他们合作,但是通过那段时间的宣传,村民对碳普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对于第二点,韶关市林业局每年均会对市内符合条件的林地进行碳减排量测算。因此,当林业局等机构在韶关推行林业碳汇时,青云村便将其所辖属3.4万亩的林地15~18年的碳减排量的申请了登记,并于2021年3月成功在广碳所进行交易,成交金额228.43万元。该笔收益随后发放至村集体及19个村小组账户。而有的村小组将资金直接发给了农户,有的用于祠堂、修路桥等村基础设施建设。

  李灵杰向记者算了一笔帐,目前该村林业收入来自碳减排交易收益及林业局的生态补贴。该项目按成交量60,898吨,每吨成交价37.51元计算,成交的金额是228.43万元。而该村每年还能获得林业补贴超过180万元。按全村约3500的人口这算,2021年人均增收超过1166元。“有了这些补贴以后,我们现在只管护林,已经没有毁林的情况出现了。现在村民都很支持生态保护工作,而我们村委则将这片山林当做一个企业,只要把它管好了,就给村民带来收益。”

“我有一片林子,碳能卖多少钱?”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碳市场部总经理林汐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五大支撑机制包含总量机制、分配机制、MRV机制、交易机制和履约、补充机制,主要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而以林业碳汇为代表的自愿减排量作为履约、补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在碳市场交易获得收益。广东省碳交易试点市场是全国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自2013年12月正式启动交易以来,市场交易规模连续多年领先全国,并探索市场机制创新,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贡献试点经验。

  2017年开展碳普惠制试点以来,依托碳市场+碳普惠闭环模式,为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业主增收超过2000万元。然而,林业碳汇实现创收的背后,公众对林地、林权以及林业碳汇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一定误解,甚至还停留在“空气能卖钱”的认知里。

  林业资源要转化为可交易可变现的林业碳汇资产,需要经过专业严谨的核算和申报流程。“我有一片林子,碳能卖多少钱?”这个问题是广碳所日常咨询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之一。

  林业碳汇CCER要经历六个阶段,项目识别、审定项目及申请备案、项目备案并登记、减排量备案、上市交易、注销。每个环节均由各类的专业技术单位、专家及交易机构做支撑。林汐淳介绍道:“林业碳汇通过交易获得收益是大家期待的结果,而在结果实现之前,是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专业技术机构、交易平台等协同完成大量的技术和准备工作。”

  随着“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全国不少县城、乡镇乃至村庄,已经或准备委托良莠不齐的第三方公司开发林业碳汇以期获得高额回报。广东省碳普惠项目中,林业碳汇项目的业主方多为村集体,其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的认知相对薄弱。为保障村集体的利益,维护广东省碳普惠制有序运行,以广碳所为主要代表的支撑机构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组织能力建设培训活动,讲解碳普惠制度要求,介绍项目开发及交易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公示+公开竞价交易+严格落实资金监管的组合措施,确保村民、村集体的知情权和收益权。

金融机构探索林业碳汇与绿色金融结合

  碳普惠制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广东省主要林业分布地市对林业碳汇和广东省碳普惠制的宣传普及已基本覆盖,村民对林业碳汇的认知已相对理性。

  此外,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与绿色金融的结合。目前部分保险机构针对林业林场推出了很多林业险产品,近期还有保险和金融机构推出“碳汇保险+质押融资”产品,促进碳汇价值变现。该模式围绕林业碳汇的收益价值,探索将保险与碳汇融资结合,帮助林场通过林业碳汇“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获得银行贷款。

  李灵杰表示:“我们期待下一次交易,据说等相关部门下了文件就可以了。而按当前的碳交易价格计算,下一次交易时,成交金额有可能翻一倍。”而李灵杰所指的文件,是指广东省碳普惠制方法学系列文件。今年5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深化完善了广东省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碳普惠管理和交易。随着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后续碳普惠制方法学系列文件的出台,广东林业碳汇有望迎来新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