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赋能发展 苏州片区做了这些创新|聚焦江苏自贸试验区

  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700家;进出口总额近2300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超64%……成立三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硕果累累。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江苏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区域,苏州片区扛起半壁江山。

  “挂牌3年来,苏州片区不论在制度创新、提升投资营商环境,还是构建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果。”8月3日,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高端化产业实现新跨越

  今年是苏州片区设立三周年,也是园区全面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新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截至目前,片区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示范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新增省级管理权限146项,出台改革创新配套政策80余项,累计新设外资企业超7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37亿美元,备案境外投资机构393个,进出口总额近2300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超64%。”上述负责人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据悉,苏州片区涵盖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金鸡湖商务区的核心区域。片区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自2019年8月获批以来,片区紧紧围绕“一区四高地”的功能定位,发挥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高标定位、高点起步,系统谋划、强势推进,致力把自贸试验区的“含金量”转变为发展的高质量。

  3年来,苏州片区都有哪些成效?

  据介绍,抢抓机遇谋合作,高水平开放迈出新步伐。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平台优势,加快建设“新加坡苏州中心”“苏州新加坡中心”,推进共建国际化走廊等46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化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等机构合作,努力实现与上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聚焦转型促提升,高端化产业实现新跨越。”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持续做强主导产业,首创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落地“关证一链通”等创新举措。大力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率先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实现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等政策突破。

  “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保税检测、保税研发、保税维修集聚高地。”该负责人说,苏州片区继海南自贸港之后,成为第二个获国家支持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的地区,开发全国首个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84%。

  他还透露,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发行全国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双创债、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获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委托登记权。同时,深化人才开放合作,出台人才新政30条、便利化外国人才新政19条,设立全省首家国际人才服务中心,试行长三角外国高端人才互认。

  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苏州片区又有哪些优势?

  上述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苏州片区不断深化中新合作,自主、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港经验,加强与海南自贸港博鳌、粤港澳大湾区等最高水平开放区域的战略对接,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机遇。

  截至目前,共有11个RCEP国家在区内有投资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制药与医疗器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总投资额达625亿美元,占园区外资总投资额的31%。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吸引要素、项目、资金集聚的关键。苏州片区是如何做的?

  据介绍,3年来,苏州片区主动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水平,设立全国首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首家自贸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打造“一站式”国际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平台。首创政务服务“融驿站”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建设全国首个“审管执信”信息化交互平台,推出免证园区、国际经贸规则计算器等创新举措。跨境移动支付金融工具“Su-Pay”、19条便利化外国人才新政等创新成果接连落地,越来越多的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在苏州片区加速聚集。

  “当前,苏州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外资总部机构最集聚、业态最丰富、贡献最突出、运营最活跃的区域,共引进来自90余个国家的各类外资企业近5000家,累计引进101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66个。”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苏州片区将努力打造制度型开放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高端要素关注苏州、投资苏州,创造更多有特色、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生物医药是当今最具爆发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苏州片区重点打造的“一号产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区内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包括自主品牌企业18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2021年实现产值1177亿元,继续保持超过20%的增幅。

  “生物医药产业是片区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片区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帮助企业完善研发、生产、销售,直至推向市场的全流程环节。

  《国际金融报》今日走访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这是园区倾力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园”链条式全功能载体。

  目前,BioBAY已集聚55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同时,BioBAY内多家企业获得如富达基金、礼来亚洲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生物医药基金,总融资规模超过500亿元。此外,BioBAY打造了DeviceChina、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等多个国际知名的会议平台,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

  “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给公司发展带来众多利好。”艾棣维欣(苏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爱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如之前出台的研易达政策,方便了公司办理未注册医疗器械进口事宜,切合实际解决了企业的痛点和难点。

  据了解,艾棣维欣是一家创新疫苗与生物制药企业,依托成熟的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系列预防性及治疗性疫苗及创新生物药,并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艾棣维欣的关键在研产品管线包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乙肝病毒(HBV)引起疾病的创新疫苗及药物,这些疾病均为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的疾病。

  董爱华还透露,艾棣维欣正在开发涉及一系列癌症的疫苗,包括病毒相关肿瘤的候选疫苗、基于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 的治疗性疫苗及肿瘤相关抗原(TAA) 的治疗性疫苗等。

  “在江苏自贸试验区研易达政策的支持下,高效、快速地解决了企业2批‘新冠DNA疫苗’研发所需未注册医疗器械——电脉冲仪及配套耗材的进口事宜,顺利完成了该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并最终获得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批文。”她告诉记者,该项目已获得苏州市第一张“疫苗生产许可证”,研究进展顺利,已在国内完成I期和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在国外进行中。

  据了解,苏州片区推出全国首创的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即“研易达”),允许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通过备案进口研发测试用的未注册医疗器械或零部件(非诊断试剂),保障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项目顺利开展,激发了企业科研创新积极性。

  截至目前,“研易达”已惠及片区20家企业、381批次产品备案、58个研发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跨境研发进口便利化水平,助力苏州片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活动,片区相关部门正共同研究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研易达2.0”)。

  “江苏自贸试验区对公司诉求的快速响应、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和资源对接的一系列专业支持,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苏州颐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颐坤生物自2019年6月28日成立并入驻苏州工业园区以来,快速建设并完成了两个工厂,近1万平米的诊断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同时也逐步完成了A轮2亿元和B轮6亿元的融资。

  据悉,颐坤生物是一家为全球化而生的创新诊断公司,致力于把国内外领先的诊断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该企业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在江苏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支持下,颐坤生物也切实感受到了支持带来的力量,特别是园区生物产业园风评中心让公司真切感受到贴近“家门口”的服务。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该负责人坦言,“由于在高风险特殊物品出口项目经验上的缺乏,项目又较为紧急,我们向位于园区生物产业园中心位置的风评中心提出了帮助诉求,特殊物品风评中心窗口在收到我们诉求的第一时间,帮助我们梳理出口流程、快速制定了出口方案,并帮助预审和辅导风评的各项资料。”

  “这一系列贴心又高效的支持,帮助颐坤快速通过了首次风险评估,为我们的项目大大缩减了时间,加速了研发进程。”该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