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党建+”赋能乡村新业态

  走进东池公园,满目青绿,景观雅致。从高空俯瞰,东池公园紧邻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区块无缝接壤,既自成一体,又融入城市。园内的湖水如同几颗碧绿的豆荚,镶嵌在大地上,为当地增添一份舒心怡人的生态绿。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脏乱差的集合地。

  “这里曾是一片土壤肥沃、水草茂盛的耕地,后因各种原因水源被阻,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又出现盲流窝棚、养殖棚等违章搭建物,水体污染较重,群众反映强烈。”龙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怡裕说,近年来该街道以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对东池片区2万多平方米、120处违建物进行全面清拆。同时筹措资金,建成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东池公园。昔日的脏乱差片区,摇身一变成为生态文化公园。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担当敢干尤为关键。东池的蝶变,离不开基层党建的走深走实,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履职尽责。这也是龙湖区以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落实48项举措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以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的缩影。

  ●南方日报记者郑淼鑫蔡沚彦

  刮骨疗毒

  “先锋军”拆出美丽新未来

  近日,汕头市龙湖区召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三清三拆’助力乡村发展”现场会,全区“三级书记”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学习,进一步拓阔思路、明确目标、赶超进位,凝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合力。

  为何此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现场会要聚焦“三清三拆”?龙湖区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地处汕头市中心城区,经济基础良好。尽管如此,龙湖区10个街道都属涉农街道,125个村(社区)有78个涉农,占60%以上。

  乡村振兴是“大战略”,“三清三拆”是“先锋军”。时下,不论是妈屿社区,还是十一合村,每一个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龙湖样板”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先“拆”。在这当中,龙湖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抓实基层党建就抓住了龙湖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自然也能推动“三清三拆”以及做实做细后半篇文章。

  走进龙祥街道周厝塭社区,原本卫生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薄弱的落后乡村蝶变为基层党建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社区。整治前的黄厝围沟曾经严重淤积、水质恶臭、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群众反映强烈。

  为此,街道和社区把推行河长制、攻坚黑臭水体整治紧密结合起来,全力配合推进黄厝围沟渠水体综合整治。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引水渠改建、截污集污排污、河道整治及两侧绿化景观等工程,为群众带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城乡水环境。此外,在社区的规划布局下,周厝塭社区还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商业综合体的社区之一。同时,社区利用综合体首层,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周厝塭综合市场。

  精兵打硬仗,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党组织。实现这样的乡村“蝶变”并不容易,当中关键在于要有“刮骨疗毒”的整饬勇气。

  在洋滨社区,曾经乱占乱搭的场地如今平整广阔,成为龙湖区“工改工”示范项目。2021年,洋滨社区被定为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在龙湖区委、区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龙祥街道党工委通过下硬手拆除违章建筑,出重拳整治侵占集体资产行为,着力根治违建的弊、释放拆违的利、展现建成的益,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取得突破性成效。

  势如破竹的拆违治违工作,让洋滨社区“拆违全景图”上的历史遗留问题被一一解决。据悉,该片区将规划建设村级工业园区,预计将为集体再增收4000万元以上。

  “拆违只是一个开端,并不是一拆了之,更重要的是做到拆、建、管一体推进。”引起龙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元锰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持续用拆违的成果造福于民,推动实现“拆出温度、建出民心、管出成效”,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切实推动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清三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拆出的是,区域的前景未来。今年以来,龙湖区委、区政府坚决推进“三清三拆”“涉土整治”“违建清拆”等拆违治乱有关工作,就是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向侵占个人、集体资源等一切不公平甚至违法行为亮剑,坚决破除农村“老大难”问题,彻底改变村容面貌,还群众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今,龙湖区共治理违法建设面积约375.57万平方米,完成进度为107.93%,目前完成进度排名列全市第一。

  一横一纵

  “主力军”注入发展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宜居是前提。乡村建设得美不美,事关农民的幸福指数高不高。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并不是“拆”出来的,而是“建”出来的。如果说“三清三拆”是乡村振兴的“先锋军”,那么示范建设就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今年以来,龙湖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立足全区城乡发展形态,在通盘考虑农村地区发展基础、区位优势、自然禀赋的基础上,谋划打造龙湖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力争将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

  “这片农田,将要建设成为创意景观农田。还有古码头,也要注入更多现代化元素,打造文旅标地……”在新海街道大兴村,党支部书记谢盛良笑言,现在村里道路改善了,环境变美了,都得益于龙湖区强力推进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程。

  “大兴村是龙湖区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交叉点,经过此前的人居环境整治,已有一定基础。”龙湖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沈宗炳介绍,龙湖区已形成《汕头市龙湖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规划打造以龙腾街道妈屿社区,新海街道西南、十一合、六份、东南、大兴村等6个村(涉农社区)为节点的都市田园示范带,以及以鸥汀街道旦家园、蔡社社区,龙华街道大衙、南社村,外砂街道东溪、林厝、蓬中村等7个村(涉农社区)为节点的乡村文脉示范带。

  面向未来,龙湖区将从品牌传播、产业培育、风貌提升等方面着力谋划打造渔家小岛、美食乡村、风情铁路、人文古街等一批特色鲜明、美美与共的精致村落,同步依托新津河生态廊道开发、完善交通路游网络,串联“一横一纵”两条示范带,构建区域联动发展的龙湖区乡村振兴示范格局。

  “大兴村接下来要落实12个项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谢盛良热情地介绍村落的田园风光。据悉,大兴村拟依托现有保留的古榕树和“二防线”防风林,打造大兴村古榕树园,形成原始生态林,连接大兴公园、田园风光观光池,形成面积超二十亩的原始生态公园群。

  同时,大兴村还全面拉动村居发展,利用发展契机,再将大兴村内围田地以及田园观光池、“二防线”周边田地发展特色农业,以优越的环境基础推广自身优质蔬菜,相辅相成推动农民增收,形成多样性、多元化、原生态综合性旅游观光集群。

  “龙湖区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共涉及13个村居,拟计划投资2.6亿元,分两年进行打造。”沈宗炳介绍说,除了打造基础设施,龙湖区重点要通过示范带的建设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包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基层治理。

  接下来,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龙湖区将持续深化节点村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大力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利用“工改工”政策机遇期,进一步用好用活集体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各节点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促进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此外,龙湖同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村施策,推动示范带各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鼓励各有关街道和各节点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新业态,打造一批“文旅+乡村”“美食+乡村”等乡村新业态。

  红色电商

  “生力军”撑起振兴“致富伞”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产业兴旺就如同“生力军”。产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决定龙湖乡村振兴的成色。

  “传统网店利润高,不过已出现疲态了,直播带货利润薄,但一晚上都可能卖出上千件。”炎炎夏日,在龙头村龙华电商协会优盟电商创业园内,新成立的电商协会党支部,聚集了一群逐梦电商的小镇青年,在讨论直播电商风口要如何转型。

  提起龙头村,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的是电商村、淘宝村。一根网线,一头牵着农村,一头通往世界,为当地青年创造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党建+电商”模式由简单相加到深度融合,在龙头村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开辟出致富新道路,切实做到助力乡村振兴。

  龙头村电商产业发展,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龙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镇钿。在他的组织带领下,不少第一次“触电”的年轻人对电商经营产生了兴趣。约六成学员在接受培训之后,成为电商从业者,经历了从学员到老板的蝶变。

  多年来,已有超过1000名青年从这里走出,乡村振兴“生力军”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将电商种子带到龙湖各地,也让当地的毛织、玩具、食品等传统产业搭着电商快车“飞”向全国。龙头村的电商年销售额也达到接近1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如何继续做大做强淘宝村成为陈镇钿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陈镇钿积极争取街道支持,将龙头村电子商务协会升级为龙华电子商务协会。同时,街道投入30多万元,在国道旁、龙头村口牌坊附近配置了大型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加大对淘宝村的宣传推广,并在龙华电商协会创业培训基地优盟电商创业园专门开设约200平方米的共享直播间,各种直播设备一应俱全,无偿提供给学员使用。

  “把党员培养成电商能人,把电商能人培养成党员。”按照“双向培养”的思路,龙头村在鼓励党员从事电商行业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在电商能手中发展党员。为此,龙头村制定了“电商党员”培养计划,成立“电商协会支部”,把村里的电商党员纳入电商支部归属村党委统一管理,全面开启“红色电商”新格局。在龙头村党委的组织带领下,不少电商能人积极向村党组织靠拢,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像龙头村这样的例子在龙湖区不胜枚举。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背景之下,龙湖以“党建+”为引领,结合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优势农业产业,撑起村民“致富伞”。在龙湖区酱腌菜市级现代产业园核心区里,“蓬盛”“发运”等广东省著名商标不断走出,品牌橄榄菜不断量产;在外砂街道,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各村里的企业纷纷“触电上网”,布局新平台。

  龙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所着力的一个重点,便是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让优越的资源禀赋形成良性循环。去年全年,龙湖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5.78亿元,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4家,建成酱腌菜、桑葚和狮头鹅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鲜食玉米、莲籽种植等7个“一村一品”项目;外砂毛织等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粤东毛料毛衫物流商贸中心等8个创新平台。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龙湖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夯实振兴基础,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同时,龙湖还积极探索“党建+文化”“党建+农业”“党建+旅游”等跨界模式,以农旅、文旅引领村庄经济发展,依托深厚的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创新融合农业旅游新业态,打造形成十一合艺术村、妈屿3A级旅游景区、旦家园沿河景致等一批乡村特色“网红”点,谋划打造外砂、龙华红色侨乡精品旅游线路,为汕头增添更鲜亮的田园色彩、更丰富的乡村精彩。

  相关

  龙湖区建成28.35公里生态碧道

  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碧道穿城过

  龙湖水更清

  在韩江下游新津河畔,从龙湖区旦家园大衙村出发至新津河出海口,一条绿色生态碧道蜿蜒伴江而行。沿途一片好风景,市民在此散步慢跑、休憩嬉戏。

  根据广东省建设万里碧道的统一部署,汕头市龙湖区在新津河两岸建成28.35公里的碧道,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近日,省河长办对2020年、2021年两个年度万里碧道建设成效明显的24个县(市、区、镇)予以激励,并给予2亿元的资金奖励。其中汕头市龙湖区上榜,获1000万元奖励资金。

  “三河四岸”景观提升显著

  龙湖区推进万里碧道建设要从2017年说起。彼时,龙湖区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以“护水、观水、亲水、乐水”为总体思路,统筹安排资金约2亿元对新津河左岸、右岸堤顶路面进行景观提升,并实施新津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

  “龙湖区位于韩江下游,韩江在大衙村分为3条支流,分别是新津河、梅溪河和外砂河。”龙湖区水务局四级调研员刘松万告诉记者,龙湖区正是结合这三条河流的实际情况,谋划“三河四岸”的碧道工程,并率先开展新津河碧道建设。

  新津河碧道建设紧紧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展开,积极构建全线的慢行游憩系统,挖掘区域的景观特色。当前,已建成的新津河碧道主要包含堤顶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局部景观游园、亲水平台等八项工程子项,涉及堤顶路、迎水坡、背水坡、沿线无效绿地等区域。

  “新津河碧道建设是以水为主线,结合了潮汕地区的历史人文,统筹山水林田湖等各个要素,设置有堤顶路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和景观游园。”刘松万说。

  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探索管护机制、推进常态化河湖管理是重点。对此龙湖由区级总河长牵头,签发总河长令,以深化河长制湖长制为龙头,落实开展“清四乱”“五清”行动。依法依规全力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确权工作,落实空间管控,建立河道常态化保洁机制,确保碧道项目长久整洁、美观。

  让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畅达”和“活力”是激活新津河万里碧道建设的关键词。在提及碧道项目建设成效时,刘松万告诉记者,新津河作为城市中轴线穿越汕头中心城区,能够以此提高汕头城市空间跨河拓展。

  具体而言,新津河连接华侨文化试验区,碧道建设后,将更好发挥华侨试验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速龙湖东部乃至澄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吸引中高端人群、产业进驻。同时,新津河还连接了潮州,能够形成廊道带动的区域结构,支撑粤东中心城市框架,助力汕头构建区域发展大格局。

  在挖掘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新津河碧道串联了香域水岸、五矿绿城、碧桂园、宜华城等多个小区,共串联了7个街道36个村居。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龙湖区加强碧道沿线新农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涌现出旦家园、十一合村等旅游特色村。

  “碧道沿途有红色渡口大衙渡口、历史悠久的旦家园渡口,也有正大体育馆、皮划艇训练中心等。”刘松万说,依据汕头城市发展脉络,新津河一河两岸建设由北到南、从古至今,打造了先民之光、潮汕古韵、开埠传奇、特区风采四大河道公园区段。

  多处公园式景观建成后给周边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游憩空间,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能够提升外地乡贤、返乡精英的向心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