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比亚迪的向上之路


  在今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上,出现了一个新面孔:比亚迪。比亚迪排名436名,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彰显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实力。

  为何比亚迪能成为世界500强的新面孔?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散发、芯片短缺及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比亚迪却强势突围、逆势增长,销量和营收实现“双丰收”。这背后,正是比亚迪坚持自研技术与品牌向上道路,掌握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赋能旗下产品矩阵,也将继续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变革。

  坚持自研技术

  品牌向上突围

  今年以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直突飞猛进,在销量和营收上实现“双丰收”,此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并不意外。

  在今年车市受疫情、供应链短缺压力下,比亚迪却以强有力的态势实现逆势增长,6月销售134036辆,同比增长162.7%,上半年累计销售超64万辆,不仅坐稳国内新能源品牌头把交椅,并且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冠军。

  此前,特斯拉牢牢占据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冠军席位,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大幅突破,销量超过特斯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销量增长为比亚迪带来大幅盈利。7月14日,比亚迪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亿元—36亿元,同比增长138.59%—206.76%。

  对于净利润大幅增加的原因,业绩预告中指出,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势头强劲,屡创历史新高,同比实现迅猛增长,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带来的盈利压力。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疲弱,得益于成本控制能力提升及产品结构调整,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为何比亚迪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突飞猛进?其背后正是比亚迪深耕自研技术,坚持走品牌向上之路,以强势的产品力,改变了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印象。

  目前,比亚迪同时掌握电动车“三电”核心技术,通过整合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给自足”,拥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基于CTP技术原理研发,通过工艺创新增大了电芯长度,其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0%,寿命可达120万公里,而成本却减少了30%,目前市占率遥遥领先。比亚迪主打低油耗的超级混动DM-i,全力做到“快、省、静、顺、绿”,在大功率电机+大容量电池两大技术保障下,比亚迪车型再次有了质的飞跃。

  而比亚迪e平台3.0号称“历时五年,耗资百亿,投入4000人研发”,是比亚迪在电动技术上的集大成者,实现了从三电零部件—整车关键系统—整车架构的三个层次的平台化,电动平台集成度逐步提高。

  2022年,比亚迪继续深耕e平台3.0,推出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全面保障电池安全,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有建设性意义。

  市场潜力持续爆发

  新能源变革深化

  在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赋能下,比亚迪的“腾飞”之路还在继续,尤其在高端市场与海外市场,比亚迪潜力持续爆发。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汉家族累计销售96950辆,成功超越特斯拉Model3,夺得20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而在与传统燃油车的正面竞争中,汉家族在中大型轿车市场更是与BBA三驾马车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L拉开了差距,取得显著的领先优势。凭借两个市场的成功突围,汉家族成为中国品牌首个成功冲击并站稳高端市场的自主品牌轿车车型。

  这也意味着,从昔日“低端”到如今“高端”,自主品牌的高端化之路并不是不能走,而是不仅仅停留在“口号”,更要以全面产品实力提升,实现品牌跃迁。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表示,今年三季度将发布高端品牌及标识,四季度首款车型(硬派越野车)全球发布,2023年上半年首款车型上市。高端品牌将应用比亚迪最尖端的汽车技术,代表比亚迪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最强能力。根据目前的几个产品规划,高端品牌的价格区间预计在80—150万元,将全新打造品牌、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运营团队。

  而比亚迪的目光还瞄准了海外市场。7月21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分公司(BYD JAPAN株式会社)在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亮相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

  比亚迪此番进入成熟的日本市场,代表着中国车企真正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更是出海历程中的里程碑。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足迹已遍布全球6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了400个城市的绿色交通和出行,并成为首个成功进入欧、美、日、韩等汽车发达地区的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进入《财富》榜单,对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将继续带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破,引领汽车行业新能源变革持续深化。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