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影投双头格局已具雏形

  电影行业复苏迹象显现,数据开始回暖,万达扩张、横店并购,影投双头格局已具雏形。

  随着防疫政策逐渐宽松,影院开业率超过80%,疫情对电影市场带来的冲击正在逐渐缓解。而且,7月29日上映的新片《独行月球》更是表现优异。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8月3日早8时,《独行月球》上映6天,累计票房超过12.6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3024万,猫眼预测最终票房将超过42.08亿元。

  供给方面,国内8月份将上映的新片包括主打“七夕档”的《遇见你》、《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及动作电影《明日战记》等,加之此前《商务部等27部门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有序扩大电影等领域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后续新片供给释放有望进一步促进电影行业复苏。

  另外,据证监会网站7月28日公示,博纳影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获核准,影视行业在经历了多年强监管以及疫情出清后,行业已经触底,其中博纳影业确定回归A股反映的是政策端利好,说明监管层对于行业整顿成果与行业风险出清是认可的,而横店收购星轶说明影院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加速提升。

  疫情影响减弱

  据西南证券研报,2021年3月,全国在营业影院数量呈断崖式下降,而自4月中旬开始,受疫情影响关闭的影院逐渐恢复营业,累计影院数量逐步回升,6月份进一步突破1万家。

  其中,电影院已停业近4个月的上海发布《关于本市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的通知》,规定各地影院在向属地管理部门报备之后,可于7月8日起恢复开放。

  上海首批符合开放条件的电影院近70家,剧场近10家。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统计,截至7月5日,全国营业影院总数为10060家,营业率为82.90%。

  另外,根据猫眼专业版APP,全国热门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重庆以及苏州、上海地区2021年票房达到18.38亿元,占全国综合票房的比重为4%,占热门城市综合票房的比重约为17%,综合票房位居热门城市第一;北京票房总计17.73亿元,略低于上海,排名第二;其次是深圳与广州。

  热门城市影院陆续恢复营业之后,将对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起到显著的助推作用。

  经营数据复苏

  据公开信息,2020年,全国影院自1月23日起停止营业,7月20日后才得以陆续恢复营业。复工后受疫情影响下观众观影信心有所降低、优质影片供应不足以及部分疫情管控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年实现总票房186.05亿元,同比下降68.69%;观影人次5.49亿,同比下降68.27%。

  2021年,国内电影市场明显复苏,全年生产电影740部,上映新片572部,比2020年增加263部,较2019年增加4部;上映国产片529部,数量占比92.48%;电影市场观影人次11.67亿,内地电影总票房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国产票房过亿元的影片42部,破10亿元的电影9部。

  要知道,受海外疫情持续影响,进口影片数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上映数量减少近一半,影片质量也有所下降,全年仅《速度与激情9》、《哥斯拉大战金刚》两部影片票房过10亿元,进口影片整体票房占比下降至15.50%。

  在此背景下,2021年,国内电影市场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市场已经实现复苏。

  具体到公司层面,2021年,万达电影实现票房收入62.20亿元,观影人次为1.6亿,相比2019年分别下降了20.60%和20.50%,恢复程度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1年,万达电影下属澳洲院线受境外疫情持续影响依然亏损,但随着第四季度影院的全面复业和《沙丘》、《007:无暇赴死》、《蜘蛛侠3:英雄无归》等电影的陆续上映,澳洲电影市场也在加速恢复;报告期内,澳洲院线实现票房7.41亿元,观影人次945万,亏损幅度较2020年已明显收窄。

  2022年第一季度,受到上海疫情反复影响导致,万达电影实现票房19.4亿元,观影人次4420万,同比分别下降14.3%和20%,但实际上,第一季度数据的下滑主要受2021年春节档期间公司主投主控影片《唐人街探案3》创造了比较好的票房成绩影响,而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并未有主投主控重点项目上映。

  从营业收入角度来看,横店影视的复苏也十分明显,2019-2021年,公司电影放映业务收入分别为20.62亿元、6.94亿元、15.50亿元。

  另外,据西南证券研报,横店影视毛利率、净利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21年,公司院线放映业务毛利率由2020年的-34.60%上升到9.90%;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恢复到20.50%,净利率恢复到11.10%;三费居高的情况也得到缓解,基本接近疫情前水平。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金逸影视业绩也有一定的恢复。

  据Choice数据,2019-2021年,中国电影的电影放映收入分别为19.09亿元、5.75亿元、11.48亿元,金逸影视的电影放映业务收入分别为16.52亿元、4.68亿元、11.10亿元。

  由此看来,一次性行业停摆带来的深远影响依然存在,但行业与企业数据均已出现复苏的迹象。

  双头雏形

  2021年,因为疫情反复影响,电影行业经营压力加剧,国内影院数量增速持续放缓,歇业影院数量明显增加且接近新开业影院数量,行业出清继续加速。

  后疫情时代单银幕产出下滑较大,影院经营效率分化。据公开信息,2019-2021年,国内银幕数量增速分别为14%、8.46%、10.72%,单银幕产出分别为94万元、25万元、57万元,银幕数量增长、单银幕产出的下降,导致国内影院相关企业业绩出现亏损,而业绩的亏损会进一步推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根据猫眼专业版APP,2021年综合票房排名前五的影投分别是万达影投、大地影投、横店影投、金逸影投以及CGV影投。

  与2021年数据进行对比,2022年3-6月,头部影投公司集中度更高。从票房占比来看,2021年3-6月,前5家头部影投公司票房占全国票房的比重为29.81%,2022年3-6月该数值增至31.92%,增长2.11个百分点。而从观影人次占比来看,2021年3-6月,头部影投公司观影人次占全国观影人次的比例为27.95%,2022年同期则增至29.17%,增长1.22个百分点。

  具体到公司层面,票房及观影人次占比靠前的前3家公司分别为万达影投、大地影投、横店影投,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3家公司票房口径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8.80%、3.79%、3.69%,观影人次口径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61%、3.81%、3.94%。

  从数据上看,万达电影通过不断逆势扩张来确保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2020年,公司全年新开业影院64家,意向签约特许经营加盟影院310家;2021年,新开业自营影院61家,完成意向签约影院约200家,其扩张速度明显高于竞争对手。同期,横店影视新开影院为34家,金逸影视新开直营影城仅为12家。

  而且,截至2021年年末,万达电影国内拥有已开业影院790家、6750块银幕,其中直营影院699家、6063块银幕,公司下属澳洲院线拥有境外影院56家、493块银幕。

  综合数据来看,国内影投公司是万达一家独大的局面,不过横店影视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其关联方拟联合第三方以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星轶影管100%的股权,价格不低于30亿元。

  星轶影管成立于2015年年初,根据艺恩数据,截至2022年7月,公司旗下影院为129家,银幕数为1025块,座位数为17.32万个。2016-2021年,星轶影院票房从695万元增长至8亿元,观影人次从21.6万增长至2042.1万。

  2022年至今,星轶影院实现票房3.6亿元,影投排名第6,市占率约2%。收购完成后,横店影视无论从影院、银幕、座位数量角度,还是从票房占有率的角度,均超过目前排第二名的大地影院,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影投公司。

  另外,从2022年的经营情况来看,星轶影院的平均票价、场均人次和单日单座收益分别为46元、10人、12元,横店影视分别为42元、7人、11元,星轶影院各项数据均优于横店影视。

  由此可见,两公司互补效应明显,收购完成后将会显著提升横店影视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影投公司的竞争格局由一家独大变为“双头”格局。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