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看股:别把基金自购作为投资参考 或许那就是给你下的一个套
郑重/文
刚刚看到多家基金公司开启自购模式上了热搜,有媒体称,春节后,A股市场震荡加剧,前期抱团股大跌,在投资者对市场越发担忧之时,多家基金公司开启自购模式,彰显自己对市场的信心。
据报道,Wind数据显示,春节后,即在2月18日截至3月8日,除了永赢基金,富国、汇添富、天弘、华夏等10家基金公司开启自购模式。短短两周内,基金公司累计自购总额近2亿。
确实,春节后基金飘绿,甚至有百亿元的基金一周亏了20%,与春节前基金抢购状态相比,春节后基金发行步履维艰。这时候,基金公司站出来自购确实对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购买基金不能单凭基金公司自购就认定一只基金的好坏,因为,这里面的套路,深得很。
实际上,与去年春节后第一周相比,今年春节后基金自购的规模少得可怜,同学们可以查一下,去年春节开市后第一周,有41家公募拿出26亿元购买自家基金。而这个春节前,基金公司基金自购规模达3.33亿元。
问题是,自购基金就能保证盈利么?数据显示,在自购区间内,今年以来的33只自购基金中只有6只实现正收益,获得负收益的基金则有20只。
所以,郑重倒是觉得,基金自购更像是一种基金公司的营销活动。
举一个例子,某基金公司要发行一只百亿元规模的基金,并向投资者强调公司自购了5000万元。看上去5000万元确实不少,有些投资者可能觉得,人家5000万元都敢买了,自己几十万元还怕什么?!
殊不知,投资者想不到的是,即使基金公司这5000万元都亏没了,人家照样赚了1个亿。怎么赚的呢?一只百亿规模的基金,按照1.5%的管理费率计算,每年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是1,5亿元。
所以,基金公司这5000万元自购实际上就是营销费用而已,更何况还不一定就亏了呢。
另外就是,基金自购确实是“真金白银”的行为,但也并不排除部分基金自购是出于维护规模以避免清盘,或使基金达到某些条件等目的。
购买基金与购买股票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投资者的盈亏要看选的基金背后的运营者是不是有盈利的能力。但是有一点,大势面前,再好再强的基金经理也难独善其身。
最后再次给投资者提个醒,选择基金应遵循“基本面”原则,还要重点考察基金经理的风格稳定性和历史收益稳定性,而基金自购不能作为绝对的投资参考。
【我是郑重,江湖人称光头帮主,一位做了20年财经记者的投资者。写文章只是因为爱好,所有提示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