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引领区观察丨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浦东要依靠产业实现世界级人才集聚

  2021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根据《意见》,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

  2022年8月8日,在上海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2021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三大“上海方案”方面,目前,102项任务已经全部落地,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打造。

  然而,挑战伴随着机遇,浦东引领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考验。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各种形势,引领区的发展速度如何?在三大支柱性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果,还存在什么痛点问题?以及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格局和反复变化的疫情,引领区发展如何焕发出新动能?如何利用政策优势持续吸引、留住人才?就上述问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21世纪》:在《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你认为浦东新区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果如何?

  汪泓:这一年,根据《浦东新区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实施方案》明确的450项任务中,已有370项基本完成,到今天,浦东以全国八千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八十分之一的GDP、十五分之一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一年来,浦东深入开展策源性创新,在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基础产业方面着重发力,8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纳米光栅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纷纷落户;首架交付C919试飞成功、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LNG船交付完成。

  同时,浦东用足用好了中央赋予引领区的立法权限,9部浦东新区法规和3部管理措施连续出台,为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提供法治保障;300多项重要改革成果、51条“浦东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一年来,我们看到浦东在城市治理水平、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提升核心功能能级、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21世纪》:在科技创新方面,你觉得浦东三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痛点?

  汪泓:目前,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6,这一年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20年,浦东集成电路产业规模1471亿元,2021年的规模大概是在1600亿元,预计今年可以到1800亿元。根据计划,到2023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2021年浦东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的20%。目前,包括制造、服务和商业流通在内,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约2700亿元,世界级产业集群显露雏形;国产新药实现全球推广,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已经成功跻身国际第二梯队。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浦东新区2021年率先创建了国内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关产业规模占到上海半壁江山,集聚了600余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三大支柱产业领域仍存在众多挑战和差距:

  其一,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仍存“卡脖子”。我国的产业链当前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例如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都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大多集中在应用场景的挖掘和融合层面,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还有待突破,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层的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在AI芯片层面,专利领域基本被美国垄断,上海芯片初创企业目前难以与巨头抗衡。

  其二,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还需提升。随着各国对政治和安全因素的考量增多,特别是某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加速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进程,我们部分领域的供应链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冲击,外迁的风险在增加,部分企业出于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考虑,将出口产能向周边地区转移。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发达国家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都是依托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目前上海医药研发重点正在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原创性成果不多,仍然面临转型阵痛。

  其三,产业生态还需继续加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浦东集成电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技术能级与世界龙头企业的差距十分明显,尚未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的产业生态。目前“国产终端不用国产芯片、国产芯片不用国内代工、国内代工不用国产装备和材料、国产装备不用国产零部件”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差,整个产业链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

  《21世纪》:在国际竞争加剧和疫情反复变化的过程中,浦东作为引领区的发展会面对何种挑战,又有何机遇?

  汪泓:一方面,纷繁复杂的大变局致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衰退风险。其一,全球大变局中随机性、突发性等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新冠疫情、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叠加高通胀、高债务、货币紧缩、逆全球化等因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朝着大乱局演变。其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其三,高通胀与疯狂加息陷入恶性循环。其四,国际循环不畅,对产业链、供应链继续造成冲击。根据世贸组织最新预测,受全球多重负面因素影响,预计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低于之前预测的4.7%,这将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遭遇极大挑战,我国亦面临产业链不稳定、部分供应链外移等带来的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超强的韧性和弹性为浦东实现全球创新发展奠定基石。全球大变局为我国潜心攻克科技创新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蕴含战略机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为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明显。

  《21世纪》:后疫情时代,浦东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发挥出政策的优势?

  汪泓:浦东的发展靠人才的发展、人才的集聚;人才的作用靠战略引领,靠人才汇聚。想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首先要以造大设施、上大项目、育大企业、建大平台引才聚才。以产业链发展带动人才链完善,浦东要依靠产业引才,平台聚才,事业留才。要依靠“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实现世界级人才集聚。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将高品质的人文生活环境与一流的办公研发环境、商业商务环境、创新发展环境融为一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看得到浦东富于活力、多样性和人文性的社会生活、城市生态,创造了高品质的人文生活环境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例如《意见》第十二条和十五条分别提出,浦东要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在浦东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金融市场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浦东新区“年龄相仿”,多年来,浦东为中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中欧也通过智力资源反哺地区,为浦东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