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稳住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中宏网北京8月9日电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2022年7月27日应邀出席海南中改院第二届消费经济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以下是陈文玲发言: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会议!上午中改院发布了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得很深、很系统,上午和刚才发言嘉宾发言很重要,获益匪浅。今天会议,我主要谈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中国当前消费结构存在五大失衡

  消费不振主要表现为五方面失衡: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消费需求失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消费总量增长的失衡,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失衡,刚性消费需求与弹性消费需求失衡,最终消费率占比最高的人群消费能力不足与高消费能力释放不足的失衡。

  1、国内消费需求与国际消费需求失衡。2020年我国国内消费需求是唯一一个负增长的为-3.6%,2021年恢复了正增长,是所有指标里增长幅度最小的;2022年服务业同比下降0.4%,上半年仅增长1.8%。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其中疫情反弹的4月份消费下降了11.1%,5月份同比下降6.7%。而来自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逆势上扬,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4%,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21.2%,2022年1~5月,中国出口增长11.4%,5月和6月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7.9%。

  2、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消费增长速度的失衡。2021年中国消费占GDP增量的比重达到65.4%,2022年一季度消费占GDP比重69.4%。我国2011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1.6%,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为57.8%。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年均增速18.1%,十二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15.6%,十三五时期消费年均增速是8.1%,《“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加到50万亿元,年均增长5%。反映出我国消费占比持续提高,而增长率则趋于下降。

  3、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失衡。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6300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493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5.7%、2.4%、5.1%。上半年,我国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7%。其中餐饮收入200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2%,同比下降7.7%,连续4个月处于下降态势。其中,4月份,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5月份,商品零售30535亿元,同比下降5.0%;餐饮收入3012亿元,下降21.1%。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4.55亿,比上年下降22.2%。其中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次8.30亿,同比下降19.0%;二季度国内旅游人次6.25亿,同比下降26.2%。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1.1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0.94万亿元,下降26.7%;农村居民旅游消费0.23万亿元,下降33.8%。(2019年中国旅游消费已达到6.63万亿元人民币,餐饮业已经达到4.27万亿元人民币,旅游和餐饮两项合计是11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量99万亿元的1/9.2020年旅游出境减少87%,2021年仅为2019年16.5%。)

  4、满足刚性消费需求与弹性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失衡。满足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刚性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供给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产业配套能力完整。但满足消费空间最大的弹性消费需求部分,存在诸多的硬约束或者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为我国处于转型升级,满足高端消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还有很大的短板;软约束主要表现为一些制度性约束,如限购政策、对奢侈品消费的限制等。如华为手机从2018年之前占全球首位降到10位之后,高档饭店会馆基本转为地下。

  5、最终消费率占比高的人群消费能力不足与高消费人群消费能力释放不足的失衡。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极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有3.1亿人;月收入在2000-5000之间,有3.8亿人;中等收入层:月收入在5000-1万之间,有0.8亿人;月收入在1万-10万之间,有0.4亿人;月收入10万-50万之间,有0.25亿人;月收入50万-100万之间,有500万人;月收入100万-500万之间,有100万人;月收入500万以上,有10万人。低收入人群最终消费率高,高收入人群最终消费率低,但缺乏优质供给能力。2021年人均GNP12438美元,奢侈品消费占全球27%,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第二个观点,稳住中国经济发展大盘必须全力稳消费

  新一波疫情、俄乌冲突、大国竞争博弈叠加,进一步加大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其中需求收缩——消费不振三重压力中影响最大的短板。如何解决消费疲弱的问题,是否确保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关键。应在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的同时,激活国内消费需求,多措并举,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真正释放出来。

  1、把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激活线下消费。努力稳定当前消费,切实保障消费供给,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特别是线下消费。今年上半年受冲击最大是接触性服务消费。应尽快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激活线下消费,要不折不扣落实好物流保通保畅的要求,防止各自为政、层层加码。应尽快将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稳住更多消费服务的市场主体。

  2、发挥新型消费优势,继续鼓励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既提升居民消费便利度,又助力数字经济大众化发展。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智慧养老、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互联网+家装”等消费新业态。例如,疫情影响下以露营为代表的户外活动,滑雪、徒步、飞盘、骑行、滑花板等潮流运动迅速发展,据易观分析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露营市场规模达到528亿元。2022年1月至今年5月,淘宝直播露营品类GMV整体相比去年增长70%;携程平台露营产品增长率达800%。

  3、稳住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市场,带动整个市场的复苏。聚焦消费领域这几个带动力强的行业,打破痛点难点堵点和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应取消住房、汽车限购政策,激活这几个重点领域消费。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万亿元,占全年GDP总量的16%;比2019年增长13.9%。人均居住面积来看,2020年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41.76平方米。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2627.5万辆,规模已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汽车消费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超过1/10.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规模8811亿元,占GDP的2.12%。三项合计占GDP的20%左右。这三个领域,除了电动汽车之外,与同期对比大幅度下降,对稳消费至关重要。

  4、高度关注几大消费群体,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创造潜在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2013-2019年,人均消费支出占比从39.7%到45.9%。2025年到50%,2035年60-65%。一是老年人群体。根据全国老龄办数据,2022年全国60岁老年人口将达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养老市场规模将达3.4万亿。预计到2050年,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二是新型消费群体“Z一代”。中国“80后”“90后”“00后”“10后”人数分别为2.22亿、2.11亿、1.63亿、1.63亿,总计7.59亿人,他们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体,是具有强劲需求和新消费观的群体。三是单身群体。中国民政部数据,目前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6亿人,大约等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人口总和。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39%,二人户占比29.68%,三人户占比20.99%,四人户为13.17%,四人户以上占比10.77%。户均人数2.62人/每户。而在十年前的2010年,这一数据为3.10人/每户。单身人口和独居人口的增加,催生了一人居、一人食、一人游和一人嗨的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66.7%的单身群体,欲购买30-40平的小户型单身公寓,家用电器也开始进行配套的迷你化。在京东网上,迷你烤箱、一人食电热杯等迷你家电的爆款销量日均超过20万单。分地区来看,广东4246.9万户家庭户中,一人户占比高达33.22%,达到1410万户,位居全国第一;其次分别是四川和浙江,户数分别达到883万和771万。小规模家庭已经成为主流,且独居群体(一人户)非常庞大,其中既有独居老人,也有独居青年。四是“她消费”群体。女性在消费中的主导权、决定权、话语权具有明显优势。“她消费”是市场的主流主导和主体。根据调研数据显示,80%市场商品是女性购买的,80%的已婚家庭吃穿用商品由女性决定。五是婴幼儿和少年群体。第7次人口普查我国1-14岁为25338万人,2021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其中儿童娱乐消费市场达到3万亿元。未来5年中国的儿童消费规模保持年增1.5万亿元。

  5、瞄准具有爆发力的消费领域,创造源源不断的消费能力。推进消费回流转化为常态化消费能力。一是健康消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慢性病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较快,支出总额从2017年的2.8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6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32%。预计2022年中国慢性病市场支出总额将达到5.38万亿元。从构建国民健康体系的视角,培育体育、健身、养生消费。二是养老消费,2021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预计到2050年,这一人数将达到3.29亿人,占比23.6%。三是文化消费,2021年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27.9%,近10年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未来十年是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四是教育培训消费,近十年中国教育市场的年均增速高达16%,随着对国民素质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当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五是公共服务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6、继续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供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1.6亿户市场主体是超大规模市场的基础性保障。以2021年为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元,物流市场总规模超过340万亿元,国际贸易总额为39.1万亿元,房地产市场销售额18万亿元,合计近440万亿元。资本市场市值91.61万亿元,未来数据要素也将成为重要市场禀赋,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交易量。以上几项加总,中国市场总规模已经超过530万亿元。2022年若增长6%,将超过560万亿,未来15年预计年均增长7%-10%,到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万亿元。

  7、推进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变革,完善支撑消费需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化新型消费平台,目前中国已建设了171万个5G基站,为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创造了数字化基础。中国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北斗卫星、超算、云服务、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已经形成集成优势,出现领先全球的超高清视频、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等数字化消费方式,形成数字健康、数字贸易、数字商业、数字物流、数字政务、数字城市、数字社会等,激发潜在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和数据贯通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畅通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以数据支撑的流通网络体系。支持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服务站进社区,加强末端环节及配套设施建设。畅通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商贸流通企业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反向定制(C2M)和个性化设计、柔性化生产。

  8、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积极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提升国内国际大循环的流通循环效率和消费承载力。把海南自贸港建设成为全球性消费中心、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心、西部陆海大通道的集输运枢纽。全球最大免税市场、全球知名免税购物中心,全域免税、全域全覆盖商品免税。把改革不适应扩大或者释放消费需求的制度与政策,纳入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验范畴,与国(境)外机构合作建设涉外消费专区。围绕商业、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主题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业态丰富、健康绿色的全球性、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或者集聚区,发展各层次不同规模的现代商圈和智慧商圈。建立现代流通的底层框架,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化配置社区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大力培育一批国货品牌,适应日益崛起的国货潮。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形成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文章来源:中宏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