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广州摸清农耕文化资源“家底”,专家指路“农遗活化”新方向

  “农遗”保护的“广州样板”是什么?8月11日,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成果发布暨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广州市农耕文化本底调查成果。

  此次成果由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完成,包括一部38.4万字的《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报告》、一本集纳了803 幅图片、6.7万字的《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名录图册》、一套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数据小程序和电子地图等。

  据了解,广州此次启动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是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农耕文化保护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开广东全省之先河。来自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方面的专家给予该项成果高度评价。

  “在广东乃至全国,很少有城市能够这么全面地调查自己的(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这是我们的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表示,此次调查为农耕文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能否将之向广东乃至全国推广利用,这非常重要。

  全域调查摸清“家底”

  识别农耕文化资源素材超两千条

  何为农耕文化?《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报告》综合现有研究提出,农耕文化的概念大致等同于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即指各个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与非物质遗存的综合体系。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狭义上的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岭南地区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区域之一。而广州又是岭南地区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拥有悠久长远的农耕历史。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副教授赵飞是本次调查课题的负责人,他就指出,北回归线横穿而过,冲积平原、滨海湿地与丘陵山地并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千年商都、连通内外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岭南人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性格,为广州农耕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个性。

  为全面摸清广州农耕文化家底,为做好下一步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提供对策建议和基础支撑,广州于2021年4月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对全市11个区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查,系统梳理广州传统名优农产品、农耕技术、生产工具、农耕知识和农业文化遗产等农耕文化资源,全面厘清广州农耕文化现状、分布、形态。

  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广州已经初步形成穗中都市型农耕文化区、穗南水乡农耕文化区和穗北广客交融农耕文化区三个区域,具有水系资源丰富、生态条件多元、农业物产丰饶、农业贸易活跃等特点。

  通过深入系统的本底调查,此次共识别广州农耕文化资源素材2199条,其中具有地理位置统计意义的素材1305条。从空间分布上看,在广州市全部或绝大多数市辖区均有分布的有303个。各区单独拥有的农耕文化资源最多的是增城区,有177条,这主要得益于增城区建县历史长达1800年,且常用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口数量均居各区之首。其次是从化区,其面积居全市第一,不少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居各区首位,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保存相对较好。第三是黄埔区,该区自宋代以来商品农业特征明显,果木业相当繁盛。

  据悉,课题组对识别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建立了名录图册,开发了数据应用程序,并建立重要农耕文化资源电子档案,为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申遗为抓手

  强化农遗保护、挖掘现代价值

  今年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农业文化遗产必须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已成为业界共识。

  骆世明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目前中国已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历史演变中流传至今,必定有诸多合理之处。在他看来,广州对农耕文化资源的本底调查,也是对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发掘出来以后要保护,还要利用,并在利用过程中把优秀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意义非常重大。”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以农业文化申遗为抓手,强化全市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为此,广州制定出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实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报告制度,持续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开展,为城市留下共同的乡愁记忆。

  截至目前,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成功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省4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广州市2项入选。

  据介绍,增城区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与新乡村示范带联动共振。大力推动荔枝小镇新乡村示范带建设,以仙进奉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引入5家市场主体,建成古荔枝景观大道、仙进奉荔枝古荔园、荔枝农耕文化园、荔枝文化博览馆,以及不少周边配套设施场所和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遗产地休闲旅游精品路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也于2021年11月成功获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该批广东唯一入选新增项目。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位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始于秦汉,是两千年以来海珠劳动人民在紧邻广州城、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弱潮河口、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创造的一类极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独特的果基农业系统,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也将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宝贵样板。

  南都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做好后续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准备工作,广州已建议将广东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最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含增城、东莞、茂名)进行整合,拓展覆盖到全省各大荔枝主产区,加快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表示,要持续将保护传承农耕文化与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优秀农耕文化“活态”利用。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和现代价值,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当天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保护和发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针对广州所走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何昉指出,广州如何将农业文化遗产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以农业景观为特色、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化田园都市,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采写:南都记者莫郅骅通讯员穗农宣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