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沪深港通优化!无法交易时间约减半

  8月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下称“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原则同意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安排,在基本不改变沪深港通机制运行逻辑的基础上,开放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沪深港通交易日。

  据测算,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后,预计目前无法交易的天数可减少约一半。其中,南向交易年均新增9个交易日,港股市场的交易覆盖度从此前的92.68%,提升到96.34%;沪深港通年均增加5个交易日,沪深港通对A股市场的交易覆盖度从95.47%,提升到97.53%。

  据悉,从公告发布之日起至优化正式实施,需要6个月准备时间,优化后交易日历的正式实施时间将另行通知。下阶段,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将指导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扎实做好各项业务、技术准备工作,确保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平稳落地。

  优化不改变沪深港通机制运行逻辑 不改变投资者交易习惯

  8月12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正式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据了解,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基本不改变沪深港通机制运行逻辑,也不改变投资者交易习惯。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4年、2016年沪深港通先后开通,成为参与两地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但两地假期时间不一、结算周期不一,导致出现沪深港通存在一方市场可以交易、但另一方市场不能交易的情况。比如,一方为交易日,但另一方为节假日;或者两地市场都为交易日,但一方的交收日是另一方的节假日。

  随着互联互通机制发展深化,两地投资者对于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增加交易日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此,中国证监会会同香港证监会制定了沪深港通双向交易日历优化方案,在基本不改变沪深港通机制运行逻辑的基础上,开放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沪深港通交易日。

  事实上,交易日历优化也是全国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机构的现实需求。

  全国社保基金会证券投资部负责人表示,港股通机制进一步拓宽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自2018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以委托方式开始港股通投资,截至目前共有2类产品10个组合,规模超过300亿元。

  “我们一直关注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方案的进展,此举进一步理顺了港股通作为互联互通机制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全国社保基金开展相关投资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在助力香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该负责人称。

  易方达基金交易部负责人倪勇表示,作为市场参与者,交易日优化方案出台后,将为内地投资者无差别参与港股市场提供更多便利,减少了机会成本。根据此前的沪深港通交易日历安排,每年南向可交易日比港股实际交易日少十几天,南向投资者在此期间将无法及时参与交易。

  两地结算公司“加班”开展资金交收 其他机构不必加班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交易日历优化方案总体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统筹规划,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合理需求。二是切实可行,既考虑市场参与主体已经形成的交易习惯、结算习惯安排,也要考虑成本和风险、且具备较强操作性。三是双向优化,沪深港通北向和南向同步优化、稳妥推进。

  根据联合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将同时开放目前两地市场因不满足结算安排,而关闭的共同交易日。对于新增交易日,中国结算、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将对两地市场交收安排及沪深港通标的股票涉及的股权登记日设置、公司行为等业务作出相应调整。

  具体安排上,两地结算公司将在节假日加班开展资金交收,两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将对新增交易日的交收安排及沪深港通标的股票涉及的股权登记日设置、公司行为业务等作出调整,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

  正式实施还需6个月准备时间

  记者了解到,从公告发布之日到优化方案正式实施,还需要6个月准备时间。这6个月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修订业务规则。中国结算、沪深交易所等就新增交易日业务安排,修订业务规则指南,制定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等。

  二是进行两地协调衔接。沪深港通涉及两地交易所、结算公司、相关结算银行,需要修订相关业务协议,明确新增交易日各方的职责分工、业务安排。

  三是进行技术系统改造。新增交易日后,对投资者来讲,交易和结算习惯不受影响,但涉及结算的技术系统衔接,其改造需要一定时间,并需要进行测试。

  四是做好宣讲和培训工作。交易所、结算公司会向市场做好宣讲和培训,帮助机构熟悉改革的相关安排,同时通过客服热线及时答疑解惑,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工作。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