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原标题: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曾几何时,“演而优则导”是大部分实力派演员毕生追求的黄金之路。在基金界,私转公也同样成为很多百亿私募追求的终极目标。期望借助原有私募的业绩和机制复制到公募行业。而这些百亿私募争相进入公募业的原因无非就是多方面的考量:产品线扩充、加强品牌效应、提升公司人才使用效率、赚取更多的管理费等。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6家私转公基金并没有沿袭其私募时候的风光,反而规模一直处于边缘化阶段。

3月2日消息,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境内146家公募机构管理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9.89万亿元,逼近20万亿大关。而规模的暴涨得益于权益基金的大爆发。

在2020年爆款权益基金盛宴中, 头部公募凭借规模效应大收管理费,全年赚得盆满钵盈,但部分小基金公司却在行业马太效应下惨淡度日。而那些被公募庞大市场和发展机遇吸引的由“私转公”的私募发展似乎也不尽如意。

事实上,“私转公”的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朱雀基金就经历了2年的漫长等待,而同样是老牌私募的重阳投资,则在2017年4月选择了放弃。据统计,自2016年7月,鹏扬基金首次获批“私转公”后,截至目前国内仅有6家私募基金成功转为公募,分别是鹏扬、凯石、博道、弘毅远方、朱雀、同泰。

而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看,这6家私募基金因新成立、缺乏号召力远被大型公募基金甩在身后,除此之外,各家不乏投研团队人数少、实力弱等硬伤。

6家私转公基金规模“垫底”,人才短缺

与演员“优则导”类似,部分私募基金在规模和业绩齐升之际,有转公募的“野心”。

尽管私募转型成为公募之后,会因为过往实力自带一时光环,但由于公募面临相对收益,考核年限较短,投资者不太理性等问题,多数私转公的业绩和规模反而不如此前。

从实际管理规模来看,规模最大的是最早“私转公”的鹏扬基金,截止2月2日,其规模也仅为741.56亿,不抵明星基金经理张坤一人的管理规模(四季度规模达1200亿)。

而从6家“私转公”公司来看,角色转换带来的“成绩”也是差异悬殊。据天天基金网最新数据,除鹏扬、博道、朱雀3家在管基金规模超百亿外,另外3家机构的管理规模均不大。其中弘毅远方发行基金数最少,仅7只。而凯石作为第二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目前规模仅9.58亿,排名垫底。

那些申请了公募牌照的明星私募都怎么样了?

展开全文

事实上,从6家私转公基金公司可以看出,无论是基金管理人人数还是平均任职年限上均有限。其中鹏扬基金基金经理人数最多,为13人,其余均低于10人,同泰基金最低,为4人。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