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重视统一品牌建设 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

  日前,川渝两地联合发布《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5年,成渝地区分两步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其中,到202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2万亿元左右,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2300亿元,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到2035年,成渝地区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全国一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为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方案》从构建高效能开放大通道、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壮大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打造高质量“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营造高标准营商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十余项政策举措,并提出多项保障措施。《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多项具体措施中,打造统一的成渝品牌多次被提及,成为《方案》中一项重要原则。

  通道平台建设

  在提出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后,《方案》将构建高效能开放大通道摆在首位,提出要合力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合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等举措。

  在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方面,《方案》则提出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等举措。

  实际上,通道建设一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此次提出的多项措施在此前多份建设方案中已被多次提及。

  如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方面,《方案》提出要深化西部省(区、市)合作,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加强与通道沿线城市、口岸对接;统筹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节点,有序推进物流设施建设,提升国际物流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功能,推动物流、贸易等领域合作,共同拓展南向国际市场。

  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方面,则提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构建通江达海、首尾联动的东向国际开放通道;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推进与沿江省市港口、口岸合作,优化“沪渝川直达快线”运行机制。

  “川渝两地具有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大通道优势,口岸物流建设能让通道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川渝两地开放发展的支撑要素。”成渝地区口岸物流体系建设方案出炉时,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曾向记者表示,完备的物流体系往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等物流通道,有效疏通“丝路”堵点,为高度一体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口岸物流体系赋能,达到促进区域口岸物流降本增效的目的,支撑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对相关方面的规划多次提到“统一品牌”,如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原则,做大做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加强陆水、港航联动,开通铁水联运班列,建设统一运营品牌,提高进出口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等。实际上,运作、规则、品牌“三统一”在此前的建设方案中也已被明确。

  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

  除通道建设外,打造统一的成渝品牌在壮大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方面也被提及。

  在壮大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方面,《方案》提出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做好利用外资保稳促优以及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等举措。其中,推动对外贸易提质增效方面提出要开展成渝商品区域品牌提升计划,打造统一的成渝品牌、产地标识,推动品牌国际化。

  在打造开放型产业体系方面,《方案》则提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跨区域产业协作的新模式新举措,合力共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补齐建强产业链。

  同时,《方案》还提出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以及联手打造全球泡(榨)菜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具体产业发展方向。

  此外,在打造高质量“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方面,《方案》提出提升对外交往载体、深化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对外交往国内合作等举措。

  营造高标准营商环境方面,《方案》则提出对接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探索便利的人员流动机制等举措。

  其中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再度被提及。《方案》提出,要推动信用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统一的区域信用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推动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持续优化“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程序,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