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种植牙集采真的要来了 通策医疗逃不过


  二级市场本周持续刮起集采之风,先是牙茅通策医疗,后是生长激素巨头长春高新,二者股价持续承压。

  8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就《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征求意见稿包括四部分12条,重点要求规范口腔种植收费方式,整合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相应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围绕种植牙全流程做好价格调控,降低公立医疗机构口腔种植医疗服务的偏高价格,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口腔种植价格监管和引导。

  种植牙集采来了

  业内认为,这是种植牙集采的前兆,且重点指向价格虚高部分。受此消息影响,有“牙茅”之称的通策医疗连续多个交易日下跌。8月15日收盘跌9.03%,持股机构闻风出逃,三机构合计卖出1.99亿元。8月16日下跌超过2%;8月17日,微涨0.56%,收报132.89元/股。8月19日也就是征求意见稿发布的次日,该股继续下跌,盘中一度跌幅6.39%,最终收盘价124.65元,跌幅4.67%。

  种植牙存在价格贵以及收费不规范等问题,是否集采一直有争议。早在今年1月,就有消息传出我国要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此后在安徽蚌埠进行了集采试点工作。

  去年,宁波先试水了种植牙价格改革,最终将价格限定到医疗服务费2000元,耗材的价格限定在国产1000元、进口1500元,国产品牌全过程价格3000元/颗,进口品牌全过程价格3500元/颗。据悉,宁波的试水工作并未得到业内认可,民营医院不报量,公立医院也持反对意见。

  今年3月,四川省医保局发文称,2022年将牵头组织开展30个省(市、区)省际联盟口腔种植体带量采购工作。5月,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发布通知,宣布对氧化锆口腔牙冠产品开展申报工作。

  今年8月初,安徽省蚌埠市医保局与多个种植牙品牌进行集中议价谈判,将种植牙材料(含牙冠、植体一套)费用平均降幅84.17%,最高降幅达89.50%。同时,蚌埠市医保局引导26家试点医疗机构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即三级医院不高于2200元/颗;二级医院不高于2000元/颗;一级及以下医院(含口腔门诊)不高于1800元/颗。

  集采来势汹汹,对材料+手术两块费用颇有针对性。最新文件提到,要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方式,有序推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技耗分离”。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口腔种植医疗服务,主要采取“服务项目+专用耗材”分开计价的收费方式。对于目前耗材合并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收费的情况,实行“技耗分离”时,应按照扣减相关耗材线上采购均价的方式,同步下调项目价格。文件还明确,要坚持有升有降,理顺相关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群众反映强烈、费用负担重的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植骨手术费以降为主。

  通策医疗市值蒸发900亿

  根据CIC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种植牙的颗数大致在300万颗左右的量级,每万人的种植颗数约为21颗,相比于邻国韩国每万人约630颗的种植颗数以及欧美发达地区每万人超过100颗的种植颗数,中国种植行业的渗透率具备极大的提升空间。

  太平洋证券曾发布研报指出,在种植牙手术的费用构成中,核心材料种植体、基台、等耗材的费用占比为75%,治疗费占比25%。按照集采后耗材费用80%的降幅计算,原本花费1万元的种植牙总费用,在集采后7500元的各类耗材费用或降至1500元,总费用则降至4000元,降幅可达60%。

  目前,种植牙以国外企业为主导,国产企业占比不到7%,如果集采可能提升国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失为一件好事。具体来看,中国种植体市场格局以韩系和欧美系品牌为主,其中市占率前5大品牌分别为韩国品牌奥齿泰Osstem、韩国品牌登腾Dentium、瑞士品牌士卓曼Strauman、美国品牌丹纳赫(收购诺贝尔Nobel)以及美国德国合并品牌登士柏西诺德Dentsply Sirona,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

  但是市场认为,集采对通策医疗这类口腔医疗服务公司影响较大,因为集采不仅对种植体价格有针对性,还对服务费价格也有了规定。通策医疗的种植牙服务占营收的比重高达14%,对营收影响可想而知。

  通策医疗总部位于杭州,于2006年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收购了杭州口腔医院。并以此为大本营开展医疗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业务涵盖口腔、辅助生殖、眼科等领域,其中口腔医疗服务收入贡献业绩比例超过99%。数据显示,2016-2021年,通策医疗收入由2016年8.79亿元增至2021年27.8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016年1.36亿元增至2021年7.03亿元。以2019年为例,公司实现收入共18.9亿元,医疗服务收入17.9亿元,其中口腔医疗服务收入17.8亿元。

  不过到了2022年,根据通策医疗一季度业绩,其单季营收6.55亿元,同比增长3.74%;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1.25%。

  业绩高速增长,但是股价却被集采吓到一路下跌。其股价从去年6月25日高点421.99元持续下跌,截至8月19日,收报124元/股,市值蒸发超900亿。

  不过针对集采问题,通策医疗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公司产品进入集采是否会大幅压降利润,问题在于集采的产品有没有人选。另外,基于客户的分层属性,通策也不认为进入集采的产品会影响公司的高端产品。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