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文化企业年营收增至11.9万亿元 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 规模持续扩大

  8月24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十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深化“放管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等系列举措,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市场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市场体系更加繁荣有序。

  饶权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经营机构19.1万家,从业人员151.14万人。其中,文艺表演团体1.6万个,较2012年增长123.2%,全年演出场次达到232.5万场,演出观众达到9.3亿人次;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到626.9亿元,是2012年的13.8倍;旅行社数量从2012年的2.5万家增长至2021年的4.2万家。

  文化和旅游部将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审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等下放至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试验区投资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权限由省级下放到自贸试验区,方便企业就近办理相关手续,取消了临时导游证核发等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全面优化审批服务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取消外商投资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的限制。在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内,对旅行社设立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对美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等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不超过13个工作日;简化跨地区巡演审批程序,切实为企业减负。建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全部准入管理业务网上审批。

  “此外,我们持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按照中央部署统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等6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执法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饶权说。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统计,十年来,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4.2万家,A级景区1.4万个,星级饭店8771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产业融合激发消费潜力。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广泛应用。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大鱼海棠》《舞上春》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

  “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

  饶权说:“十年里,我们主动适应游客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由2012年的144家增加到2021年的306家,中高等级景区比例大幅提升。创新推出671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00多家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种类型的休闲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产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介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文化产品进出口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企业走出国门。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我国已在93个国家派驻文化和旅游机构,与157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协定,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饶权表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日益完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千帆出海,出口快速增长。文化和旅游年(节)以及“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有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深耕厚植,持续开展“艺海流金”“情系中华”等品牌活动,凝心聚力、增进认同。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