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车企、“宁王”给他们打工?红利行业催生身家百亿“锂王”

  伴随南都·湾财社即将公布“智能汽车产业链掘金榜”,通过前期数据分析及行业观察,这样一个领域涌现净利润预计达数十亿,甚至百亿的财富故事。

  今年以来“锂矿一响,黄金万两”已成智能汽车产业部分情况,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营收呈现“两重天”:有智能汽车越卖越亏,上游原材料企业赚大钱。业内为此展开热议:头部车企和“宁王”是给这一领域企业打工么?

  智能汽车产业链条上下游观点之争为何如此激烈?产业链条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强周期的上游原料环节是否“过热”?潮水退去后的上游原材料环节又该何去何从?成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当前关注焦点和疑问。

  赚走产业重金,发展之路是条曲线

  从14家电池原材料上市企业已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报或者财报情况来看,上述企业取得或预判取得正向净利润和利润增长,其中12家企业净利润取得或预计取得数倍乃至上百倍增长。

  从净利润规模来看,有11家企业净利润取得或预增规模超10亿元以上,其中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预计录得利润96亿元-116亿元和净利润72亿元-90亿元,预计同比幅度为110倍至134倍、增长408.24%-535.30%。

  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两家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上游原材料行业发展的缩影。天齐锂业通过两次“蛇吞象”式并购,从锂盐加工商摇变锂盐巨头。

  2013年12月,总资产接近16亿元的天齐锂业虎口夺食,截胡总资产近400亿的锂盐巨头洛克伍德,以30.4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彼时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生产商泰利森51%的股权。随后,天齐锂业的利润迎来井喷,2014年-2018年的净利润由2.82亿元增长至28.04亿元,利润增长近14倍。

  2018年,尝到甜头的天齐锂业想“故技重施”。

  2018年5月,账面资金19.43亿元的天齐锂业以40.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QM(智利矿业化工)23.77%的股权,收购资金中有35亿美元则来自中信银行牵头的银团。

  不过,步入2018年,随着上游锂矿产能陆续兑现、新能源补贴退坡,锂盐供过于求,天齐锂业背负巨额负债。

  2019-2020年间,天齐锂业累计亏损超75亿元,因并购贷款购买SQM股权而产生的利息费用超过30亿元,更是一度公告无力偿还贷款利息和并购贷款,不得不变卖优质矿产的股权来获得战略投资以偿还负债。

  如今,伴随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受到多重积极刺激,天齐锂业还是熬到行业回归高光期,重新兑现盈利潜力。今年7月赴港上市的天齐锂业也成功募资还债,市值更是曾冲上2000亿元的规模,重回“锂王”追逐战之列。

  赣锋锂业与天齐锂电业的发展之路有相似处,但更求稳。

  自2010年上市以来,赣锋锂业少有“蛇吞象”的并购豪赌,而是通过国际锂业爱尔兰公司、优派新能源、美洲锂业等近20家公司的并购或者股权投资完成一系列锂资源布局。相关数据显示,赣锋锂业目前在全球布局的锂资源权益储量近3400万吨,名列第一。

  2019-2020年碳酸锂盐价格下行周期中,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凭借“碳酸锂市场即将饱和,要发展氢氧化锂”的预判踩对了风口,逆风增长。2019-2020年,在天齐锂业亏损超75亿元的情况下,赣锋锂业还录得超13亿元的净利润。

  如今,面临重启的锂矿行业景气周期,李良彬秉持谨慎态度,曾直言,锂产品的周期性非常明显,“有20万元的昨天,也可能有4万元的明天”。

  为此赣锋锂业选择了“向下”,尝试形成上游资源开采、中游提炼加工、下游电池制造、回收的产业生态。其中,电池领域成为赣锋锂业新的着力点,并想通过“朋友圈”模式来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8月,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将以20亿元自有资金增资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同时小米产投、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以及三峡水利等20家投资方也拟合计增资9.71亿元。

  处于退市边缘,为翻身跨界淘金者蜂拥而至

  这一领域的财富气也早已引起其他行业企业注意。

  “沾锂即涨”的行情也让多家上市公司趋之若鹜,更有许多“失意者”选择跨界买锂或者进军锂盐加工环节,希望借此华丽转身。

  去年第三季度,以建材水泥业务为主营业务的金圆股份在转型环保领域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以“每月一起”的收购频率跨界锂电行业,并于今年1月,拟剥离前两年曾创造7亿净利润的主营业务,全力加码锂矿锂盐业务。

  处于退市边缘的ST未来更是将锂矿锂盐业务视为“救命稻草”。2022年7月,时隔一年,通过并购从铁矿石选矿跨界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的*ST未来,又将转型的希望放在锂矿锂盐上。

  此外,手套巨头康隆达也开始跨界锂矿锂盐行业。今年3月,以特种及普通劳动防护手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康隆达发布公告称,在出资2.5亿元收购丙戊天成环保科技(后改称“天成锂业”)33.33%股权的基础上,拟收购天成锂业17.67%股权,持股比例将达到51%。

  此前,康隆达在投资上连连碰壁,曾达成“只出不进”的另类成绩。财报显示,2012年-2021年间,康隆达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2021年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85亿元,大量资金通过投资活动流出公司,未产生资金净流入。

  即便上述企业跨界成效难以短期兑现,但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已在股价上体现。

  金圆股份的股价已从去年8月的8.03元涨至如今的17.05元(8月25日收盘价,下同),涨幅达112.33%;康隆达的股价已从去年9月的11.07元涨至如今49.28元,涨幅达345.17%;ST未来的股价已从今年7月的14.58涨至如今26.89元,涨幅达84.43%。

  锂矿存在贯穿始终的周期性风险

  “锂矿供给的实际放量存在错配现象,导致部分时段供不应求,推涨了锂价。”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公开表示。

  李良彬也曾在2022年中国锂业大会上公开表示,一是锂资源开发与投产周期长,锂矿开发周期需要3-5年,盐湖提锂开发周期需要5-8年;二是锂电池扩产速度过快,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扩产30 Gwh产能仅需六个月,但上游正极材料扩产周期约需一年、锂盐产能扩建最少需要两年;三是掌握大量矿山资源的外资企业如雅宝集团等,在产能扩张方面十分谨慎。

  “现在的锂盐的行情上涨的趋势跟2015年那波行情如出一辙”,有多年有色金属行业从业经验的相关人士透露,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锂消费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电池行业锂取代陶瓷玻璃行业成为锂消费的最大分类,“但随着新能源车补贴退坡、产能过剩等因素,锂盐行情也迅速走低,当时可谓飞得多高,摔得就有多痛”。

  上述相关人士还表示,锂矿锂盐行业还是强周期性和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门槛不是特别高,类似于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以及华友钴业等行业龙头的研发费用投入营收占比基本维持在5%以下,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资源自给自供和议价能力上。

  其实从锂盐价格的波动便能体现上游原材料的周期性特征。

  上海有色金属网历史价格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从2020年年底的5万元/吨涨至如今48.4万元/吨(8月24日),涨幅超9倍。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碳酸锂的价格也从2018年的16万元/吨跌倒2020年年底的5万元/吨。

  崔东树也表示,目前高昂的碳酸锂价格实际上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因为大多数供需双方执行的是长协价,以高昂的现货价格来成交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指出,近年来全球锂资源经济可采储量快速增加,2005-2010年提升400%,现在全球锂资源经济可采储量2200万吨,以NCM811电池为例可以生产227TWh动力电池,按每辆车配套电池带电量100千瓦时算,可配套超过22.7亿辆。随着需求的增加,新的勘探量和可采储量还会继续增加,资源是完全充足的。

  景气周期一旦再退去,材料企业又该如何破局?

  中信证券相关研报指出,高锂价刺激下供应端扩产不断加速,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锂供应量将达到40万吨碳酸锂,推动行业供需格局反转。锂价拐点或在2023年到来,价格或高位回落,2024年随着供应过剩压力增大,锂价将显著下行。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下来,上中下游的利润应该都是相差不大的,如果某一环节利润特别高,资本就会向这个环节流动。特别是国内锂矿、盐湖开采提速,国产化替代进口锂矿石后,供需矛盾会得到进一步缓解,形成新的平衡。

  有业内人士认为,锂电行业扩产热情高涨,主要在产锂精矿现有产能基本被包销完毕,导致资源争夺加剧,头部企业优势凸显。头部企业产能大且拥有稳定锂原料来源,行业议价能力强,能够实现满产且积极扩充新产能。而不具备矿场资源的中小企业,主要通过给头部企业代工的模式发展,闲置产能达到一半甚至更高。

  因此,如何在锂矿景气周期退潮之后实现安全着陆,成为各大上游原材料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此外,下游环节的锂电池收利用及资源再生市场或将成为一众上游原材料企业的新的增长曲线。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