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国企改革看山东|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何数字化转型?山东农担三篇“文章”告诉你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到2022年,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0%,2023年达到65%。而作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山东农担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带着疑问,国企改革看山东媒体记者团采访了山东农担总经理陈祥志。

  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是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延伸,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是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工具。”陈祥志告诉记者,山东农担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持续创新担保产品。与省委组织部、省农行共同推出“强村贷”系列产品,降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贷款门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农民得实惠。目前,已发放担保贷款15.8亿元,支持了1981家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在“强村贷”基础上,用好农担政策工具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产业、资金闭环的“双闭环”管理,自动生成可信数据,确保担保贷款用途真实、还款来源稳定,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通过建立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合作社“用钱不见钱”,保证了担保贷款专款专用,杜绝了担保贷款被挪用的代偿风险。目前,“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已多点开花,累计注册村集体557家,收集土地信息46.2万亩,为61个村集体发放贷款7635万元。通过推进粮食集约化经营,实现种植成本下降12%,粮食增收10%,化肥、农药分别减量30%和20%。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打通城乡冷链“最先一公里”为切口,在省内特色农产品产区布局冷链装备,对接美团、京东、盒马生鲜等电商平台,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博山猕猴桃、蒙阴水蜜桃、临朐大樱桃等特色产品冷藏保鲜、错峰上市,依托“种植+营销”两级合作社,实施二次分红,农户可普遍增收7%至9%,真正让农户种得好、卖得好。

  大数据时代,山东农担三篇“文章”做指引

  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目前,山东农担的数字化转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陈祥志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农担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山东农担也将重点要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结合文章。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农担已累计采集数据7000多万条,涉及1572个字段、315万多个经营主体;接入汇法网、百维金科等10多家第三方数据,以“用数不见数”方式接入中银保信、中国银联、省大数据局、省农业农村厅等数据。下一步,公司将在聚数和用数上同步发力。一方面,拓展数据资源广度,不断提质扩面增量,着手架构主体数据体系,制定外部数据分类建设计划。另一方面,提升数据应用深度,加大数据价值释放,在数据的整合加工、数据和业务的融合上以及数据资产的管理上再提升。

  做好“夯实基础”和“创新提升”的结合文章。过去两年中,山东农担按照急用先上的原则,开发了一批信息化系统工具,搭建了数字化平台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业务信息化、数据化,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的3倍以上,客户直通平台获“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解决方案”“全省十大优秀金融创新产品”等奖项,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并专题到公司调研。一方面,公司将立足当下、稳扎稳打,主动回头看、找问题、补短板,把各种工具做优、做精、做扎实。另一方面,公司也将将着眼长远、主动布局,把握金融科技新趋势,在区块链、物联网、RPA、GIS等技术和业务场景的结合上打造新亮点。

  做好“系统谋划”和“需求驱动”的结合文章。一方面,山东农担将深入研究中央和省关于数字政府、金融科技、数字强省等工作的战略部署,主动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对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等方面的前瞻性设计,确保数字化转型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公司坚持需求导向,将数字化意识融入经营管理各环节、业务开展全过程,打造需求方、设计方、建设方三方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有序格局。

(文章来源:大众网)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