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10年间 河南GDP总量跨越3个万亿“大关” 背后信息量巨大

  2012~2022,十年发展,十年巨变。

  这十年,中国经济迈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仍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不断的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

  这十年,河南奋勇争先,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办成了一件件想办的大事要事,交出了一份份真金白银的出彩答卷。

  为全面展示河南十年经济发展历程,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特别推出《非凡十年出彩河南》系列特别报道。

  10年时光,中原上空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

  10年时光,黄河两岸云卷云舒,花谢花开。

  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切都已悄然变化。

  10年来,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万亿、4万亿、5万亿元台阶,从2012年的2.9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9万亿元。

  短短的一组数字,背后蕴含了河南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这是出彩河南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赛道上跑出的“加速度”,更是河南1亿人民一粥一饭、一屋一檐的幸福感。

10年

河南GDP总量跨越3个万亿“大关”

  “95后”助理研究员徐涛最近很忙。

  “2008—2021河南GDP总量变化”“2008—2021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2008—2021河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变化”“2008—2021河南财政自给率变化”……这些经济指标在徐涛和同事们的整理和制作下,形成一个个动态十足的短视频。

  10年前,徐涛正在读高三,当时的他,并不知道10年后自己会走上专业研究经济发展的这条学术之路。大学4年、研究生3年,他都在经济应用学领域学习,如今,他成为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部的副主任。

  今年上半年开始,研究院开始集中整理2008年至今河南各项经济数据。大量的数字研究,让徐涛对于河南这10年的变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河南GDP总量逐年攀升,或许是发展积淀的必然结果,与之伴随的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徐涛认为,这是发展带给个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8月28日上午,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发布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印证了徐涛的感受。根据发布会公布数据,10年来,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万亿、4万亿、5万亿元台阶,确保今年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力争“十四五”末突破8万亿。

  据记者了解,2012年河南GDP总量为2.98万亿元、2013年突破3万亿元、2016年突破4万亿元、2019年突破5万亿元、2021年达到5.89万亿元、2022年上半年完成3.08万亿元。与10年间经济总量实现共同增长的,是个人“兜里的钱”。10年来,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27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2.68万元,增长2倍以上,年均增长8.6%。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对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大省在人均收入方面相对压力较大。”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说,从10年间河南省GDP总量及人均收入两组数据看,河南既保持了GDP总量的持续提升,也保证了人均收入的同步提升。这些年,河南省既确保了国家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又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方面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

  张占仓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多一点,最近两年,河南省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将近80%。从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情况看,河南省人均GDP水平在全国是处在稳定提升状态。通过“三个一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等,为河南经济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10年

河南18地GDP总量前4名次不变,

郑州表现最突出

  从郑汴一体化到郑开同城化,从中原经济区从中部地区崛起,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到米字形高铁,河南近十几年来的多项重大战略,作为学者,省委咨询组研究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都参与其中,提供智慧和建议。

  “过去10年是我作为一名学者价值实现的最好时期,这对我来说是人生的重大机遇,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耿明斋于近日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专访时表示,10年来,他和团队不仅参与多项顶层设计,更将学术研究渗透到经济活动血脉的末梢。比如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百县千村万户”入户调查。该调查研究主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迁徙为主体,涵盖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等。“我们认为这个时期是整个农业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阶段,希望通过一些微观的、基础的数据整理,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一定的经济规律,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将高校的学术资源引导到社会服务的轨道上来。”耿明斋介绍,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是省委省政府首批重点培育的6家智库之一。过去的10年,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深度参与、深度调查,他们形成一个稳定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有稳定的研究成果释放渠道,真正实现让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0年间,河南的经济总量实现了翻番,这意味着,河南的发展跟上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作为一名深度的参与者,耿明斋对河南经济总量的结构变化了如指掌——从河南省本地看,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2008—2021年GDP总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郑州,涨了4倍多;其次是许昌、周口、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开封、漯河,涨了3倍多,再次是洛阳、南阳、平顶山、安阳、濮阳、三门峡、济源,涨了2倍多。“梳理相关数据我们发现,2008年至2021年的14年中,总量前4的位置没有变化,始终是郑州、洛阳、南阳、许昌。”

  在12个地位变化的城市中,地位上升的是新乡、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开封和漯河7个城市。其中升幅最大的是新乡和驻马店,分别由第10、12位升至第6、8位,各上升4个位次。地位下降的是平顶山、焦作、安阳、三门峡4个城市。濮阳是中间略有升降,最终仍保住了第14的位次,实现了稳定平衡。

  从全国范围看,2021年GDP总量排在前6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其中,广东GDP超12万亿元,江苏GDP超11万亿元,山东GDP超8万亿元,浙江GDP超7万亿元,河南、四川GDP均超5万亿元。6省的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10年前,这份榜单则略有变化。2012年各地GDP总量排名前6的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10年后跻身“第六把交椅”的四川,当年排名第8,排名前5的省份则没有变化。

10年

河南城镇化率提高14.46个百分点

  经济总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变化的背后,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据了解,2021年河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比2012年提高14.46个百分点。

  河南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相似。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23.2%提高到2011年的40.57%,10年间每年增速1.58%,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披露,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率10年年均增速河南省为1.69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第1位、周边省份第2位,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河南省城镇化率增长较快。

  值得关注的年份是2017年。2016年末,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原城市群规划,河南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形成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的发展思路。2017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4794.86万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16%,实现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城镇化率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率越高,这是我们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张占仓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河南城镇化率越过50%后,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区域城镇化过程中的标志性转折点。城镇化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有效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0年

河南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10年,是河南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这种转变,背后是深刻的结构调整。

  耿明斋介绍,河南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大省,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资源型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分量。过去10年中,传统产业本身在积极向技术前沿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工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前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全省上下及时应对,迅速启动郑州机场二期和“米”字形高铁项目,放大交通区位优势,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支撑,保证了新阶段初期河南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

  10年间,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其中,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落户河南,中科院计算所郑州分所、中德智能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落地建设,一批创新成果和装备在蛟龙号、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上应用。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000亿元,财政科技经费支出351亿元、增长38%,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08.9亿元、增长58.4%。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等7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绩突出,双创市场主体数量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此外,在产业布局上,河南也在积极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转型。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4%,较201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等领域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4%、12%。

  此外,河南是国内较早关注并超前布局量子信息和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省份之一,在氢能与储能、量子通信、未来网络和类脑智能等部分领域具有先行优势,未来产业呈现点状布局、突破发展态势。

10年

河南中心城市从“一枝独秀”到“一主二副”

  今年7月25日,郑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2021年郑州市城市建成区规模的通告。根据通告,2021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744.15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342.11平方公里。

  过去10年间,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长”大了近一倍。《2012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含上街区26.6平方公里)。

  “城市建成区规模统计是反映城市建设扩展情况和规划实施情况的重要信息。”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建成区面积数据是判断城市发展规模和阶段的重要指标,是判断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判断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数据,反映了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现代化水平。

  郑州不断“长个儿”的背后,是其作为省会的发展力、带动力、辐射力在不断增强——10年前,河南对郑州辐射带动性的提法是“积极推进郑汴都市区和郑汴一体化发展”;10年后,郑州已承担起“1+8”的重任。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2020年9月,《2020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提出,明确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打造“1+4” 郑州都市圈;2021年12月27日,省委宣传部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通报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新纳入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4城市。提出到202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GDP力争达到2万亿元,郑州都市圈GDP力争达到6万亿元。

  “郑州都市圈从‘1+4’拓展为‘1+8’,这是一种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重塑性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认为,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是提升中部地区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促进国家城市体系发展与优化的战略选择。

  2014年对于洛阳来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一年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洛阳作为省域副中心的“名分”被确认。

  当年一位省人大代表记得很清楚,前一年也有代表提出“洛阳是全省副中心城市”的说法,但当时尚担心这种说法是否恰当。2012年,省里的提法是“支持洛阳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城市新区建设,发挥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2013年则是“着力发挥郑州、洛阳等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省域中心城市”,2014年才算“一锤定音”。“这不仅是洛阳的机遇,更是河南在省域发展上的积极布局。”

  2021年,另一个“副中心”出现——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河南省在此前明确的是“一主一副三区域”中心城市格局,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洛阳是副中心城市,南阳、安阳、商丘则是3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南阳晋级为河南省第二个副中心城市,河南省中心城市建设格变成“一主二副二区域”新格局。

  “副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之一。河南体量大,需多中心发展,‘一主二副’格局的打造将对整个省域经济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耿明斋表示。

展望

力争“十四五”末生产总值超8万亿元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是近段时间经济大省面临的共同“课题”。作为经济总量排名第5的河南,当仁不让。

  今年以来,河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立足当前,持续实施“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四个拉动”等,稳住经济大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全力实施“十大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3.1%,在全国的位次较一季度前移8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速是全国的2倍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河南则提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发展“全年红”,力争“十四五”末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采访最后,耿明斋提到了刘禹锡的一句诗,他表示,目前,各地都在铆足了劲儿谋发展,省域之间竞相发展,不进则退。对于河南来说,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未来之路还很长,“两个确保”“十大战略”里,写着下一步谋发展的答案。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