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解码上半年“国家账本”:下调赤字率保障支出,9.8万亿转移支付重点“三保”

  华夏时报记者张智北京报道

  8月30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国家账本”。

  《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开局,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3月份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疫情等影响,当月收入增速同比回落至3.4%;4、5月份,叠加集中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影响,财政收入有所下滑。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份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累计增长3.3%,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2%。总体看,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12.89万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财政收入增幅。

  为了保障支出增长不受影响,今年我国适当下调赤字率至2.8%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民生,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比往年大幅提高。省级财政也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从减税降费,到地方债发行,再到转移支付,“国家账本”的支出和收入脉络清晰可见。

  按照《报告》,下一步,将继续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减税降费仍是重点

  减税降费作为近年来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在今年上半年仍保持罕见的力度。

  《报告》显示,上半年,财政继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5074亿元、办理退税18455亿元,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进行重点支持,体现了政策保市场主体的意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了解,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多种政策工具协同组合,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不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

  比如,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6个行业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并进一步扩大到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全年新增退税总额约1.64万亿元。此外,加快留抵退税进度,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大幅提前中型和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时间。

  其中,4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共为186.5万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7222亿元,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上半年共有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已达去年半年办理退税规模的2.9倍,顺利实现留抵退税政策“大头落地”。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9%,呈逐步恢复态势,按自然口径下降14.8%。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7%,其中,6月份下降1.1%,降幅比4、5月份明显收窄,主要是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逐步改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等分别增长3.2%、8.7%、14.9%。

  《报告》显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64万亿元。

  同时,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将“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扩大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转移支付重点“三保”

  地方债是地方基建资金的重要来源。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全厚指出,专项债在上半年的逆周期调控中成效显著,对促基建、稳经济形成了重要支撑,下半年将面临地方债空档期,需持续关注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宏观额度与合格项目匹配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专项债撬动作用、形成有效投资等问题。

  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要求,2022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3.65万亿元,与上年持平。提前谋划发行使用工作,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2021年12月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较上年提前3个月,3月底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完毕。

  1-6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按照要求,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用好用足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严格资金使用监管,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已发行的专项债券中,各地共安排超过24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主体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一个亮点是,为了保障基层“三保”工作,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比往年大幅提高,将符合条件的惠企利民资金全部纳入直达范围,资金总规模约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2万亿元,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动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

  上半年,约4万亿元直达资金中,中央财政已下达3.992万亿元,下达比例为97.9%,具备条件的资金已全部下达,尚未下达的主要为据实结算项目。地方财政已将3.625万亿元分配到资金使用单位,占中央财政已下达的90.8%,促进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下半年政府发力重点

  在当前背景下,担当稳增长重任的财政政策,下半年如何发力备受关注。

  按照要求,财政部将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认真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加强政策配套,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责任,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机制,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加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攻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落实好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和市场调节机制。

  积极应对疫情、灾情、高温天气等影响,及时帮扶失业人员和需纳入低保的对象、临时遇困人员等,在保障和救助上该扩围的扩围,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持续改善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通过社保补贴、创业贷款、税费减免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落实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继续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民生工作。

  此外,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加大预算收入统筹力度,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运行,提高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落实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