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工行高管解读半年报:贷款同比多增3500亿元 打造全方位的新市民金融服务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并召开业绩发布会。

  财报显示,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3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1%;净利润1726亿元,同比增长4.9%。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93%,年化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11.25%。

  业绩发布会上,就信贷投放、房地产、资产质量、数字化转型、新市民金融等热点话题,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副行长郑国雨、副行长王景武、副行长张文武一一做了回应。

  信贷投放的目标: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重点突出

  6月末,工商银行各项贷款223,413.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741.15亿元,增长8.1%。公司类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1,156.95亿元,增长9.1%。 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88.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768.86亿元。个人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946.16亿元,增长2.4%。 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1,189.89亿元,增长16.9%。

  2022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持续加强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信贷布局。廖林表示:“工商银行上半年投放总量、投放节奏、投放结构这几个方面均实现了突破,有效发挥了大型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一是投放总量上实现了同比多增。上半年坚持应贷尽贷、优贷优投,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元,同比多增近3500亿元,并且每个月都保持了同比多增。二是投放结构上精准直达。坚持突出主责主业,突出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在助企纾困上担当作为。在上半年受影响比较重的住宿、餐饮、批零、文旅、养老等接触性服务业贷款新增近900亿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9%,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5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指标均突破万亿大关。普惠贷款比年初增长27.4%;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超过5000亿元;基础设施贷款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与此同时,涉农贷款已经突破了3万亿元,增速1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38%以上,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70%以上。

  对于下一阶段信贷投放的目标,廖林表示:“总体上是这么考虑的:总量同比增加,结构继续优化,重点更加突出。”

  具体来看,一是继续加大融资投放力度。按照充足发力、靠前发力、精准发力的思路,调增全年的信贷增长计划,协同用好信贷、债券、债转股等投融资工具,形成组合效应。二是继续强化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以及纾困保障。三是继续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化解。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维护经济稳定大局。

  房地产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房地产事关千家万户,也备受市场关注。王景武表示,上半年,工商银行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总体平稳可控,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31%,继续保持较优水平。

  据王景武介绍,今年以来,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暴露,个别楼盘的开发项目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对此,工商银行高度重视,迅速进行排查,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监管要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促进风险化解。截至6月末,停工项目涉及工商银行的按揭不良贷款余额为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

  他指出:“最近,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保交楼工作在有序推进,相关风险正在逐步得到有序化解。”

  王景武表示,后续,工商银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和监管导向,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继续做好个人按揭客户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持续加大

  2022年上半年,截至6月末,集团不良率1.41%,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2%,比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比年初扩大88亿元,连续9个季度保持为负,逾期率和剪刀差均创历史新低。

  王景武表示,上半年工商银行资产质量基础持续夯实。重点板块资产质量均保持在较优水平,公司贷款中余额占比较高的新型城镇化、交通运输、能源等基建板块的整体不良率保持在1%以内,个人类贷款整体不良率为0.56%。通过持续的风险防控与消化,全行风险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关注贷款率1.87%,比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

  同时,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持续加大。上半年,工商银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近1000亿元,同比多处置105亿元,继续加快风险出清。同时,根据审慎原则计提拨备,保持了较高的风险抵补能力。

  对于未来的资产质量态势,王景武表示:“我们有信心保持工商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

  一方面,这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劲和增长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另一方面,这也得益于我们通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实施风险消化,主动夯实资产质量,不断增厚对未来风险的缓冲垫,为下一阶段应对风险挑战、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也清醒认识并将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挑战。”他补充说,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当前银行经营环境复杂严峻,一些受疫情和经济周期影响大的行业和客户经营比较困难,这方面的资产质量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对此,王景武表示:“下一阶段,工商银行将持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动管理,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以高质量风控全力保持资产质量平稳可控。”

  具体来看,在入口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差异化信贷政策,不断提升资产选择能力,坚持优投优贷,处理好投放增长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在闸口端,坚持系统思维,稳妥、精准处置化解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资产风险,继续稳妥做好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出口端,持续提升风险资产经营水平,灵活运用多种处置方式,提升核销资源撬动比例和风险资产处置质效。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控智能化和技术创新,以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智能风控水平。

  “数字工行”建设将重点在三方面发力

  2022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出了“数字工行(D-ICBC)”集团品牌。业绩发布会上,郑国雨用“做活、应用、过硬、优化、融合”这五个关键词对“数字工行”做了介绍。

  数字生态的关键词是“做活”,主要是加快构建互利共赢的数字共同体。数字资产的关键词是“应用”,主要是加快做强做活数据新要素。深化内外部数据整合,不断完善覆盖营销、产品、运营、风控、决策等板块的智能化数据服务。数字技术的关键词是“过硬”,主要是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数字基建的关键词是“优化”,主要是加快夯实数字化发展根基。数字基因的关键词是“融合”,主要是加快建设敏捷协同的组织机制。

  对于“数字工行”建设思路与措施,郑国雨表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一步,工商银行将重点在三方面发力:第一,打造拳头产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的初心,打造更加契合客户需求、市场潜力大的“拳头”产品和精品平台。第二,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攻关和技术平台建设,强化数据驱动,增强科技对业务的赋能。第三,夯实转型保障。深入推进业务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深化组织架构改革,提升科技研发应用能力。

  新市民金融服务突出“广、活、准、稳”

  2022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推出了新市民“1+3+X”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郑国雨表示,方案重点围绕新市民“安居、创业、医疗社保”三大核心需求打造服务场景,渐进式推进养老、就业、金融素养提升等“延伸场景服务”,并着力打造全方位、专门化的金融服务体验。

  对于新市民方案,郑国雨总结为“保”“强”“增”。一是保基本,着力解决新市民后顾之忧。为新市民的工资支付和发放提供金融服务保障。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已服务用工单位36万户,服务单位员工4000多万人。

  二是强基础,助力兜牢民生底线。为医保、社保等民生保障领域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帮助新市民落得住脚、扎得住根。已在28个省和直辖市上线跨省通办申领社保卡服务,在遍布全国的近1.6万家“工行驿站”,为新市民提供“歇歇脚、喝口水、充充电”等各类便民惠民服务。

  三是增活力,积极满足新市民就业创业需求。依托数字技术,探索为新市民及其创办的企业精准画像,加强信用贷款支持。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比较集中的餐饮、物流、批发零售等行业,推出“用工贷”融资产品,提供主动授信支持,帮助他们创新创业,到6月末,“用工贷”已经达到155亿元。

  郑国雨表示,下一步,工商银行将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创新,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体看,在服务覆盖上突出一个“广”字,解决好服务触达问题。 在服务模式上突出一个“活”字,推出更多“随借随还”“主动授信”产品,提高融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在服务内容上突出一个“准”字,积极解决新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在业务管理上突出一个“稳”字,做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持续优化风控机制,确保业务发展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