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覆盖九省区4.2亿人口,这个“自贸”朋友圈为何不一般

  自贸区建设又有大动作。

  据《大众日报》报道,8月22日至24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

  此次会议最大的看点是正式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按照相关报道,今后相关省区将在制度创新、区域融合发展、产业合作、商贸物流深入对接交流等方面为沿黄自贸试验区建设注入新动力,带动形成一体化大市场。

  据报道,此次沿黄九省区携手成立的黄河流域“自贸”朋友圈,包含了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四大自贸试验区的12个自贸片区和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五省区的15个经济功能区。

  在当前稳住经济大盘的背景下,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自贸试验区“抱团出击”,无疑是为经济企稳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

  提高“一体化”水平

  九曲黄河十八弯,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不过,除了地理上自然纽带的联系外,相关分析也曾指出,由于发展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在经济上沿黄各省区的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内外联动也相对不足。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2021年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就一针见血指出“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并表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

  正因此,在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沿黄九省区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就显得尤为紧迫。

  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正是在制度上补齐这一短板的关键之举,这也成了沿黄省区各方的共识。

  今年1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做强开放载体平台。加强自贸试验区系统化、集成化制度创新,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筹建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

  此后,“筹建黄河流域自贸区联盟”被列入2022年山东要办的100件大事。

  新京智库注意到,今年以来,沿黄九省区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相关领域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务实合作。

  7月27日,沿黄九省区在山东东营共同举办了2022黄河流域视听合作发展大会,并共同成立黄河流域视听高质量发展协作体,推动形成信息互通、常态长效、政策协同的合作机制。

  8月初,黄河流域九省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济南市签订黄河流域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对接、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控区域合作、公共卫生大数据协同应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科研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十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8月15日,沿黄九省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加快互联互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

  在前期相关合作的基础上,借着此次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契机,沿黄九省区一体化合作加快向纵深推进。

  据报道,此次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大会,发布了涉及一体化区域协作政务服务、跨境贸易便利特色平台服务、商贸物流通达特色平台服务、产学研融合特色平台服务和金融及数据赋能特色平台服务等五个方面56项促进企业发展优质服务事项。

  例如,一体化区域协作政务服务就包含了社会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一体化通办”、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协作”和物流运输服务“一体化畅通”。

  无疑,通过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沿黄九省区可将建设自贸试验区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8月29日,航拍河南郑州火车站。郑州站是陇海铁路、京广铁路干线交汇处,也是京广高速铁路和徐兰高速铁路的交汇处,这里发出的火车能够直接抵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有“铁路心脏”的美誉。图/IC photo

  覆盖4.2亿人口

  实践证明,自贸区的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十年里,自贸区建设在中国蓬勃发展。

  从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全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

  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自贸试验区范围不仅贯穿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更是覆盖4.2亿人口,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

  据山东当地媒体闪电新闻的统计,沿黄九省区合计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2亿、地区生产总值28.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5.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5%、29.8%、25.1%和14.3%。

  此次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涉及沿黄九省区12个自贸片区和15个经济功能区,相关自贸区资源禀赋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例如,山东济南、青岛和烟台三个自贸片区分别聚焦人工智能、现代海洋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河南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片区则是立足河南的区位优势分别聚焦国际物流、文化贸易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陕西、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的产业发展也分别聚焦“一带一路”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等方向。

  不过,虽然在资源禀赋上相关省区优势互补,但也有分析认为,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可见,黄河流域相关省区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沿黄各地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对此,山东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也公开表示,山东、河南、四川、陕西四个已有自贸试验区的省份可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创新,强化系统集成,形成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

  另外,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五省区经济功能区可优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障碍可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创新试验,创新成果互惠共享。

  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

  今年以来,经济大省多次被要求勇挑大梁。

  新京智库注意到,沿黄九省区中山东、河南和四川都是前不久在深圳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被要求发挥经济大省稳经济支撑作用的省份。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中,不仅山东、河南和四川位列其中,而且这三个经济大省分别是黄河流域东中西三个节点的关键省份。

  三个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总量分别为19.89万亿元、2.84亿人,对应分别占据沿黄九省区的69.3%和67.6%。

  拿山东来说,作为经济大省和黄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山东一直是沿黄省区合作的积极推动者,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由山东省率先提出倡议,也是在山东成立。

  作为沿黄九省区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省份,山东近年来自贸区建设也是颇具亮点。

  官方数据显示,自2019年山东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设立以来,山东自贸试验区承担的112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共形成189项创新成果。2021年,山东自贸区内实现进出口3843.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5.6亿美元。

  据《大众日报》计算,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全省万分之7.6的土地,创造了11.9%的实际外资和13.1%的进出口,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点战略依托。

  其实,山东要勇挑大梁早有先兆。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就曾指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联盟成立后,山东在对外贸易中“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连通”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更多国外商品将通过山东销往沿黄省份在内的内陆地区,更多沿黄省份的产品也将通过山东运往国外。

  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大省中,除山东外,河南、四川两个经济大省也拥有自贸试验区,其中,河南和四川自贸区同属于第三批挂牌的自贸区,至今已发展五年有余,且均已成为经济大省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过去五年,河南自贸区累计完成159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479项创新成果。以河南全省万分之七的国土面积,贡献了河南全省约16%的新设外资企业数、9.4%的实际利用外资额、7.1%的进出口额。2021年,河南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是挂牌前的五倍。

  四川自贸试验区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截至2021年12月,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9.2万家、注册资本超1.9万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94个,实际到位外资32亿美元,进出口3515.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占四川省的比重由挂牌之初的4.3%提升到44.9%。

  除了山东、河南和四川三个经济大省,陕西也是第三批设立自贸区省份。公开资料显示,陕西自贸区主要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

  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的成立在新发展格局下将为对外开放提供广阔腹地,也是沿黄九省区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主动作为的体现。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