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在中国践行影响力投资并不孤单

  在完成《资本的血液——中国影响力投资报告2022》的过程中,我们对在中国这个特定市场的影响力投资方式进行了探索,走访了国内影响力投资公司标的企业。这些经历或许无法像数据一样量化,却让我们在主观上对中国的影响力投资有了更深的感受。或许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中国影响力投资就在身边。

  正文

  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大方向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由社会大环境和资源推动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富裕的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进而用自身的资源回馈社会和弱势群体。此时,资本的使用面临着升级,能够同时实现社会回报和财务回报的影响力投资自然而然地走入中国市场。

  在8月29日发布的第一财经研究院《资本的血液——中国影响力投资报告2022》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国内进行影响力投资的可行性,并率先提出普惠金融也是国内进行影响力投资的一种方式。同时,根据国内影响力投资现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8月初,我们来到专注于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恩启在上海静安的分校。恩启所属的正在关怀公司有影响力资本的投入。校区位于大宁中心广场,交通算不上便利,中午整个园区很安静,但当我们走进恩启分校时,却感受到了热闹和温暖。在靠近门口的休息室里坐着很多等候的家长,鞋柜里几乎放满了小学员们的鞋子。上海解除静态管理后,恩启的学员线下复课率很高;而且,学员人数又增加了。在一个适合孤独症康复的充满阳光的房间,每个出现在走廊的孩子都有老师的陪伴,还有特别为这些儿童设计的教室和科技产品,吸引了更多家长将孤独症孩子送到这里接受教育和康复。恩启的收费在同行业中属于中等偏上。弱势并不一定意味着贫穷,来到恩启的家庭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他们需要的是适合他们的服务。此时,社会回报和财务回报是共存的,影响力投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和分校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空缺。随着孤独症患者长大,力气增大,对老师体力的要求也更高。比如目前专注于儿童孤独症的恩启教师主要是女老师,这样的结构无法为大龄患者提供服务。因此,更多的孤独症患者无法接受到优质服务。即使他们的家庭能够提供经济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通常也不得不待在家里。我们发现,虽然这个市场已经被关注,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在等待帮助。这些情况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社会对中国影响力投资的需求,以及这种投资方式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影响力投资体系中,无论从参与机构个数还是参与金额来看,资产管理人都是进行影响力投资的主体,而其他被GIIN列出的机构分别是基金会、多元化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家庭办公室、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如果单从GIIN所列出的机构类型来看,可能只有禹闳资本这类专注于该投资类型的商业投资机构以及德勤这类较早就关注到该领域并有所涉足的大型企业和慈善基金会是中国的影响力投资参与者。由此,人们往往会产生影响力投资在国内依然是小众的想法。

  然而,国内外实际情况不同,市场主体类型有一定差异。或许国内的一些特定机构也在进行影响力投资,但未被纳入这个概念之中。这促使着我们去发现影响力投资在中国这个特定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

  影响力投资本质上是在社会回报、财务回报和风险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且以实现社会回报为首要目的。以此为依据,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为特定群体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使更多人拥有获得贷款的机会、保险和期货公司通过金融工具保证农户产品的售价,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影响力投资。它们或许舍弃了一定的财务回报,或是增加了自身风险,最后都实现了社会回报,这样的过程和影响力投资是相符的。由此,我们在报告中提出,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目的,由政府大力推动的中国普惠金融,其实也是一种影响力投资。上述机构都是这类影响力投资的主体,是中国特有的影响力投资主体。

  影响力投资虽然在国内还是较新的概念,但它并不小众,而且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样的发现,也加强了我们对国内影响力投资未来发展的信心。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政府的继续推动,这将是一个可以长期与我们共存的投资方式,或许在将来,它会成为投资的主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