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媒体妖魔化下的银行

来源:行长阅

不知从何时起,银行成为了被媒体恶意评判为躺着赚钱的行业,好像只要涉及到百姓钱财损失,就一定是银行的过错。这些年,媒体对银行事件报道中有失客观、有失偏颇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媒体已经把银行妖魔化了……

原建行行长张建国曾说“银行也是弱势群体”,然后,全国人民都笑了。在媒体视角下,银行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巨无霸,怎么可能是弱势群体!

媒体报道的银行平均薪酬总是比现实高出好多倍。从媒体报道的数据看,股份制银行平均每人都有大十几万的年薪,就算是最差的国有银行,年薪也在20-30万。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媒体没有将岗位与职级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等因素考虑进去,导致实际拿着月薪3000元的普通职工却被外界误读为高收入人群,而一直被要求降低工资水平。这是多么的讽刺和无奈。尽管内部人员一再强调自己薪酬低、工作忙,但在不了解实情的群众眼中,却成了十足的凡尔赛。

媒体报道的银行总是服务态度差,陷阱多。转账收取高额手续费、信用卡消费设置重重“陷阱”、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媒体的报道,总是让人感觉国内银行在金融服务上的问题确实不少。加上群众对官方媒体所养成的天然信任感,让银行逐渐被误解,被污名化。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每个行业内部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银行也不例外。拿理财产品运行情况来说,据业内人士分析,理财产品复杂的资金运作模式阻碍了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而且在很多投资者心目中,银行理财产品“稳保收益”的印象根深蒂固,一旦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投资者就会质疑产品的信息透明问题。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