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种一颗牙上万元?国家医保局出手了

  国家医保局官方微信公众号9月2日发布关于《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情况的通告显示,约60%的反馈意见支持开展专项治理。群众对口腔种植领域“天价收费”等问题反映强烈,呼吁口腔种植专项治理方案尽快落地。

  业内人士认为,全面开展种植牙价格调查,为集采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奠定基础。集中带量采购目标之一是让更多患者获益同时控制整体医保支出,与此同时鼓励国产品牌努力创新,加速国产占有率提升,国产品牌迎来发展机遇。

  群众对“天价收费”等反映强烈

  8月17日,上述征求意见稿下发,并于8月18日至8月27日在国家医保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意见稿规范了价格项目,大力调控种植全流程价格,价格实行“技耗分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价格变化上看,以技术劳务为主的低价项目调增价格;同时对种植医疗服务的价格加大监管;加大省际集采推进力度。

  国家医保局介绍,期间,社会公众通过电子邮件、书信、电话、传真等各种形式反馈意见建议共232条。整体来看,社会对口腔种植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普遍持支持和肯定态度。

  具体情况通告如下:约60%的反馈意见支持开展专项治理。群众对口腔种植领域“天价收费”、宣传虚假补贴、用低价广告欺骗患者、用“好处费”“介绍费”买卖客源等问题反映强烈,呼吁口腔种植专项治理方案尽快落地。有群众留言“不要让退休金都进了牙科医院的口袋”“希望尽快集采,想等降价后再去种牙”,还有群众专门附了自己种植牙相关费用清单及发票。不少医生、企业从业人员也留言表示支持,认为“种植牙领域乱象丛生,此次治理方案抓到了重点”“口腔收费贵现象确实存在,很期待这次的改革”。

  约30%的反馈意见在表达支持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此类反馈意见关注度最高的是全流程价格调控的具体目标。相当数量的反馈意见认为,种植牙的手术价格和耗材费用总体应控制在一万元以内,构成上要能够充分体现种植体植入、牙冠置入等技术劳务服务的主体地位。部分意见认为,价格治理调控目标不宜一刀切,应考虑地区差异等因素允许浮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部分意见强调降价力度,希望总体降至3000元左右。此外,还有人士从价格透明、品质保障、医保支付、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约10%的反馈意见表达了反对或保留态度。有的认为医院收费高是合理的,例如“种植牙手术难度大,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承担的风险与付出,体现医生技术劳务价值,定价基准应向欧美看齐”“口腔种植领域不应被污名化,大家感到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口腔医生数量少,应加强口腔医生的培养,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降价”。有的担心降价影响医院积极性和服务品质,认为“公立医疗机构无利可图会是退出口腔种植市场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医院自制牙冠就比第三方工厂的价格要高,如果两种价格都要求挂网,要么就不做了,否则一高一低容易激化医患矛盾”“种植牙采购价格过低可能无法保证材料质量和医疗的质量”。有的认为口腔种植属于消费型改善型服务,政府不应干预市场价格,“民营机构自负盈亏,当前价格也是市场充分竞争结果,政府管好公立医疗机构就可以”。

  国家医保局称,下一步,将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建议,尽快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实施。

  集采加速行业洗牌

  今年以来,浙江宁波和安徽蚌埠市等多地探索种植牙集采及医保限价工作。其中,宁波医保局于4月发布《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五问五答”》,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推出种植牙的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对“约定品牌的”种植牙的全过程限定国产品牌3000元/颗,进口品牌3500元/颗,其中耗材价格为国产1000人民币/颗、进口1500人民币/颗。

  安徽蚌埠市借鉴宁波经验,将种植牙纳入集中采购,经集中议价谈判,种植牙材料(含牙冠、植体一套)费用平均降幅84.17%,最高降幅达89.5%;市医保局积极引导各试点医疗机构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即三级医院不高于2200元/颗;二级医院不高于2000元/颗;一级及以下医院(含口腔门诊)不高于1800元/颗。种植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面,从均价10000元/颗左右,降至2200元/颗以下,最高降幅82%以上。

  安信国际研报显示,种植牙行业渗透率有望显著提升。根据中日友好医院2021年公布数据,中国成年人牙周病发病率达86%,牙颌畸形发病率达72%,而缺牙问题是重要的口腔疾病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加重。根据《2020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报告》,20至44岁的中青年中平均缺牙数就达到了0.4颗,种植牙的渗透率仅为2%。在种植牙产品进入医保后,单颗种植牙费用将显著降低,对种植牙旺盛未满足需求将得到释放,国内品牌有望迅速放量。

  有研报显示,截至2022年8月21日,国内取得种植体(系统)注册证国产厂商22家,海外厂商50余家。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统计,现阶段国内种植体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约占90%的市场份额,其中瑞士士卓曼、瑞典诺贝尔、韩国奥齿泰等进口企业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种植体市场份额。国内厂商种植体市场推广相对缓慢,国产率较低,国产种植体品牌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开源证券认为,考虑到当前我国种植体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主导,长期来看,集采可能会加快国产占有率的提升,在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同时,集采也将倒逼国内厂家摒弃过往拼渠道拓展能力的模式。集采虽是国产率提升的契机,但国产种植体若要实现高端或者低端市场的突围,都必须依托产品创新,真正实现技术迭代。可尝试通过材料工艺精细化、表面处理技术迭代升级来实现突破。此外,也有必要适当运用低价战略,短期内在中低端市场对标韩系企业。最后,应加强医生和患者教育,避免因国产种植体市场占有率低导致信任度低等问题。国产厂家如能在变化中抓准机遇,就能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迅速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