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超六成电诈借助虚假App?反电诈法要求加强App许可备案

  随着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当前突出的犯罪类型。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下称“反电诈法”)。

  9月7日,2022年中国互联网法治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主论坛环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林美玉从电信治理、互联网治理、技术反制以及综合治理四个方面重点解读这部新法的治理方向。

  据悉,反电诈法出台前经过多次专题调研,通过三次会议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有2.5万人提出近6万条意见。因此,林美玉认为,反电诈法是一部受关注度高、影响大、反响强烈的法律。

  林美玉谈到,目前大量手机卡、物联网卡被非法交易, “猫池”、GOIP设备等成为实施电诈的重要工具。这类黑灰产业的发展,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打不绝的原因。因此,必须强化行业源头治理,严格电话用户实名制管理、加强高风险电信业务治理、加大涉诈设备清理。

  针对上述问题,反电诈法要求落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等级制度、限制电话卡办理数量以及对涉诈电话卡加强核验;规范真实主叫号码传送和电信线路出租,识别拦截和溯源改号电话、虚假主叫,规范境外电话传送;加大打击“猫池”等黑灰产力度。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向互联网领域发展蔓延,这类诈骗也呈现出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等犯罪特征,给追踪溯源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林美玉认为有必要开展互联网专项整治工作。

  可以看到,反电诈法提出14种需要验证的互联网服务,要求对涉诈异常账号核验或处置。另外,加强互联网涉诈资源管理,比如加强域名解析、运营跳转、网址链接的转换管理,监测上报涉诈信息、活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公安部披露,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全部发案的60%。针对这一电诈犯罪新特点,反电诈法首次明确由电信主管部门负责监管App的许可或备案。

  此外,林美玉谈到,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治理是一项技术屏障工作,需要不断提升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为此反电诈法提出支持研究开发反制技术和预警劝阻系统。

  她还认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因此反电诈法也提出了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反诈预警宣传,以及推进联合失信惩戒制度建设等等。

  最后,林美玉也透露了未来行业反诈工作的重要方向。源头治理上,将持续深化 “断卡2.0”“打猫”行动;手段建设上,加快建设完善信息通信行业反诈大平台;专项整治上,全面支撑做好互联网领域诈骗治理工作;普法宣传上,支撑开展行业培训与普法宣传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