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坐拥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这家华东焦煤龙头募资要干这件大事


  时隔近三年,淮北矿业再次发行可转债。

  9月13日,淮北矿业公开发行可转债网上路演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举办。淮北矿业日前发布的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次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0亿元 (含),扣除发行费用后,主要用于甲醇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以及偿还债务。

  据悉,此次募投项目以公司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的甲醇为原料,配套煤气化装置产生合成气并分离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经羟基化,加氢反应合成乙醇,形成年产60万吨乙醇规模。

  淮北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方表示,该项目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要求和公司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公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行业地位突出

  淮北矿业主要从事煤炭采选及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现有煤炭生产矿井17对,核定产能3555万吨/年;焦炭核定产能440万吨/年,联产甲醇40万吨/年。

  近年来,公司以高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效率效益为导向,整体经营形势稳定向好。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7.8亿元,同比增长37.82%。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5.62亿元,同比增长40.84%。

  在行业地位方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2020中国煤炭企业50强》和《2020煤炭产量50强》名单显示,淮矿集团(淮北矿业控股股东)分列第16位和第23位。淮矿集团煤炭业务主要来自淮北矿业贡献,充分体现公司行业地位。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煤炭按照用途来划分,可以分为动力煤和炼焦煤,其中炼焦煤属于煤炭资源中的稀缺品种。

  据孙方介绍,公司所处的淮北矿区是13个国家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两淮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是华东地区品种最全、单个矿区冶炼能力最大的炼焦生产企业。

  在炼焦煤业务方面,公司产品以焦精煤为主,约占公司商品煤产量50%左右,且煤种齐全,涵盖焦煤、肥煤、瘦煤、1/3焦煤、贫煤、气煤等多个品种, 拥有独特的煤种优势。

  在煤化工业务方面,公司主要产品为焦炭,2021年产量为409.64万吨,其次为甲醇,2021年产量为34.27万吨。公司已具备生产焦炭、甲醇、焦油、硫铵、 粗苯、精苯等较完整的煤化工系列产品的能力。

  孙方透露,公司正在全面建设的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预计于2022年投产,该项目甲醇年产量约为50万吨。

推动产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强化和拓展、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乙醇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能源化学品。

  从行业层面看,由于煤化工行业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为降低市场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公司启动新型煤化工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充分发挥煤种优势,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规划在安徽(淮北) 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百万吨碳基新材料项目,利用现有甲醇产能,采用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甲醇制乙醇技术,建设60万吨乙醇装置。

  “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此次可转债募投项目的重要性,孙方如此表示。

  “项目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生产的甲醇为原料,配套煤气化装置、净化装置、一氧化碳和氢气分离装置,综合利用先进技术与工艺生成高附加值的乙醇。”孙方告诉记者,本次项目不仅丰富了公司产品结构,实现了产业链上下一体化,更是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是公司实现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

  为了使项目更好落地,充足的原料供应、人员技术储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据了解,项目所需甲醇来源于公司自有50万吨/年甲醇装置,且毗邻公司下属临涣焦化拥有甲醇产能40万吨/年,甲醇原料来源可靠,性质稳定。

  此外,该项目所需动力混煤和焦粉由公司下属单位提供,烟煤通过市场采购,原料供应充足。同时,项目实施主体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日投煤量2000t/d的煤气化装置,合成气供应稳定。

持续加大研发

  为了更好顺应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等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是淮北矿业稳步发展的动力之源。

  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披露,截至2021年底,公司及其子公司持有47项发明专利、96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

  目前,公司已有6家主要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攻克了多项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五含”水治理、“三软”煤层瓦斯治理等历史性难题上取得突破,并且在盾构机施工打破了岩巷掘进瓶颈。此外,“降钻锚注平”、“1+2”扩安、“掘钻运”一体化等工艺全国领先。

  未来,公司将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要求,聚焦安全生产技术攻关、煤化工新材料以及新能源产品研发等方面,优化研发项目,持续加大研发强度,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