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奔向”美好生活:沪市交运基建公司保障经济循环畅通

  交通出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便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效率。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已构建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及高速公路网,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上市公司当中,交通运输、基建、汽车等行业企业,在服务群众便利出行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获得感方面创造了良好基础。记者统计,上交所市场汇集了如上汽、广汽、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京沪高铁、宁沪高速等一批典型公司,虽然身处不同领域,但他们都在服务居民“人物流通”和服务实体经济畅通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交通运输物流:助力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产业。十年来,我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纷纷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市公司京沪高铁,是中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代表。作为京沪高铁及沿线车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公司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的运营服务,推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布局优化和创新发展。京沪高铁是我国“八横八纵”核心高铁干线通道,也是中国客流量最大、最繁忙的高铁线路。开通运营十年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13.5亿人次,年运量由2012年的6553万人次增长到最高峰2019年的2.1亿人次,增长了2.3倍。2019年至2021年,京沪高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75亿元,净利润187亿元。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高铁技术创新力度,取得了多项领先研发成果,如中国标准智能快速钢轨打磨原型试验样车、北斗+5G无人机综合巡检技术等。京沪高铁不断优化公司运维成本、提高铁路运营安全,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保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高速公路是构成国家快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作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沪宁高速公路是我国最繁忙的公路之一,也是进入长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作为该高速路的承建和经营方,宁沪高速是我国公路行业境内上市公司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公司,管理的公路里程已超过910公里,总资产超过700亿元。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宽路段经营业务,投资优质路桥资产,直接参与经营和投资的路桥项目达到17个,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7.93亿元,同比增长71.71%,实现净利润41.33亿元,同比增长64.08%。疫情以来,宁沪高速在惠民服务方面持续推出创新举措。

  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国家,水运的发展是我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网,打造交通大国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自疫情发生以来,水路运输通道始终保持畅通,运输平稳有序,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较2020年增长6.8%。中谷物流作为我国水运领先企业,是全球第十三大和中国大陆第二大集装箱班轮公司,旗下运营大型沿海集装箱船舶120余艘,总载重吨250万吨,运营集装箱约40万标准箱,是长江流域运量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企业之一。公司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过24%。疫情期间,公司对全国范围内的医疗用品、米面及各类肉食品等民生物资以及化肥等农资用品开辟优先通道,给予所有客户额外的用箱优惠,并及时支付中小供应商的款项以保障上游中小供应商的复产复工与正常经营,为武汉及上海疫情做出特别的重要贡献。

  基建行业:基建惠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高标准、高品质的基础设施,是构建与完善现代交通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基础设施工程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则持续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离岸深水港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甚至领先行列。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的加速融合,不断促进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的不断提升。

  近十年,中国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截至2021年底,我国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长24.6%;新建、迁建运输机场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全国机场总设计容量超过14亿人次。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世界瞩目。同时,棚户改造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折射出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基建投资项目在减少疫情短期冲击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交建的核心业务,也是公司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中国交建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从“制约瓶颈”到“发展先导”的转变,从全面落后到全球系统性领先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交建迎难而上,开启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破冰之旅”,建设了以沈大高速、京津唐高速、济青高速等为代表的首批高速公路。在道路与桥梁建设方面,2022年上半年中国交建持续优化调整现汇、投资业务结构,高效推进路网建设、运营与养护水平,推进绿色公路发展,深耕交通强国阵地,持续提升大交通引领优势。

  在高铁领域,自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始,中国铁建参与设计、建设了我国几乎所有高速铁路。系统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铁的设计、修建和电气化施工成套关键技术,勘察设计市场份额超过60%,建设施工市场份额超过45%,制定了中国高铁一半以上的建设标准。尤其在严寒、高温、大风等气候条件和湿陷性黄土、冻土、复杂山区、戈壁荒漠、喀斯特地形等特殊地貌条件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有技术。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建设总体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升改造”阶段的再开发。2021年3月5日,“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建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

  在上市公司中国建筑旗下,以中海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子公司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优势,在全国打造诸多标杆民生工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城市共美好。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海企业集团即实施了中国土地有偿使用和住房商品化改革后的第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上海海华花园。近年来,中海致力于城市更新与区域综合开发,实施了北京北辛安棚户区改造项目、济南华山片区棚改旧改项目、武汉建桥项目、上海红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等多个标志性项目。

  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共建美丽中国

  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推动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也进一步便利了人物流通,提升居民幸福感。可以说,汽车目前已不仅仅是提高生活水平、满足代步需求的生活消费品,更是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重要工具。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有着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对促进我国交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新能源汽车的全国年销量,2017年全年仅73.5万辆,2022年1-9月已达456.7万辆。2022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149万辆,较2017年底的153万辆翻了7.5倍,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17年的不足3%增至2022年9月末的31.8%。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行业复工复产显著加快以及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复苏,并呈高速发展态势。市场层面,已实现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的切换。

  当前,主流车企积极抢抓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机遇,纷纷布局新能源赛道。其中,沪市主板上市公司表现十分亮眼。

  今年1-9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69.9万辆,同比增长45.9%。旗下新能源汽车各热销车型和重点新品上市业绩表现亮眼,并已拥有“智己”和“非凡”两个成熟的自主新能源品牌。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的首款产品L7已正式批量交付,成功跻身中大型豪华纯电动轿车交付榜前三位,“飞凡汽车”旗舰车型R7也于9月27日正式上市。同时,上汽集团积极切入换电赛道,构造了以动力电池租赁业务为核心,同步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电池运营管理、大数据服务等业务的换电完整生态。

  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业务板块也是发展迅速。今年1-9月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0.56万辆,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0.49辆,同比分别增长126.9%和124%。其中,定位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的广汽埃安,主打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全年1-9月实现销量18.23万辆,同比增长132.1%,品牌发展进入快车道。公司还启动自主电池公司项目,建立电池生产基地,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以推进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

  北汽蓝谷作为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持续深耕新能源赛道,旗下主打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极狐”和主打经济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BEIJING业绩良好,公司今年1-9月累计销量2.87万辆,同比增长69.05%。

  赛力斯作为华为采用智选模式深度合作的汽车行业OEM伙伴,与华为在整车制造与智能化赋能两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近来发展势头良好。今年1-9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9.46万辆和9.12万辆,同比增长274.52%、254.36%。其中,赛力斯汽车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旗下问界车型实现月销过万辆,全年1-9月累计产销量达5.26万辆和4.96万辆,同比增幅分别达972.59%和1011.55%。

  上海“白皮书”:定调未来十年交通高质量发展

  10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总体目标是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这份“白皮书”是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推进上海交通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促进交通领域社会共治的“倡仪书”。在相关主管部门牵头下,上海分别于2002、2013年颁布了两轮白皮书。

  这白皮书“12个板块的政策导向,为上海未来十年交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是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增强双循环链接能力。持续巩固国际海空枢纽地位,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二是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域提升全球竞争力。以协同发展机制为牵引,推进交通设施与服务互联互通,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能力、完善水运网络和码头布局、创新区域一体化交通协同发展机制。三是完善市域交通体系,支撑市域发展空间格局优化重塑。以公共交通发展为主导,因地制宜完善不同区域的交通体系。四是打造集约多元的客运服务体系,提升交通出行体验。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层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五是打造动静平衡、运行高效的道路交通。培育”理性购车、合理用车、有序停车理念,保持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在合理水平。

  此外,“白皮书”政策导向还包括打造全龄友好、活力四射的慢行交通;打造高效货运体系,助力畅通经济循环;强化规建管养一体化,保障设施健康服役;构建智慧交通发展体系,创造数字交通服务新体验;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推进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打造平安交通,增强交通系统韧性;优化交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