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财经资讯

刘文清: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是环境执法的标尺

  通过给大气“拍CT”,就能捕捉到污染物的蛛丝马迹。

  环境光学监测就像是给大气做CT扫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也被称为“给大气环境做CT的人”。

  他率领团队建立了包括400多种大气污染物、100多种水体污染物、20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大气环境“把脉”,还能“诊断”水体、土壤的污染情况。

  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刘文清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有力推动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为什么说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刘文清:举个简单例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无论是X射线、CT成像,到MRI成像,还是新兴的分子影像,都极大地推动着基础医学研究和医疗诊断水平的提升。

  同样,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所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新的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在你看来,这十年间,环境监测领域有什么改变?有哪些标志性成就?

  刘文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达到年万亿级规模,形成覆盖水、大气、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

  从环境监测技术看,目前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全覆盖,技术水平基本处于与世界水平的并跑阶段。比如自主研发了大气自由基现场监测系统,使得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实现超痕量大气自由基监测的国家。

  在卫星遥感方面,我国完成了超光谱环境监测卫星高分五号01星和02星的自主设计、发射和数据采集。基于该系列卫星,开发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克服了硬件不足的缺点。同时,还通过融合地基遥感产品,自主研发了多种关键性大气污染物的卫星反演算法,成功应用于国家环境管理,标志着星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此外,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历时两年攻坚克难,发射了首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TanSat,解决了光谱质量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反演出全球二氧化碳产品,其精度接近国际最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可以独立自主提供全球二氧化碳反演产品的国家。

(文章来源:新京报)

本文来源于网友自行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